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齐不听。苏秦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肉食者 ⑵神弗

齐不听 ⑷苏秦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19.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

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古文阅读。(10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之……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僣,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曲堤/周氏子高横纵B.曲堤周氏/子高横纵

C.曲堤周氏子/高横纵D.曲堤周氏子高/横纵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奇( ) 会(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12.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曾巩是如何为民除害的?(4分)

古文阅读(10分)9、D(2分)

10、感到奇怪;(1分)适逢(1分)

11、章邱有百姓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2分)

12、逮捕处罚周高;发动群众同盗贼斗争;有恃自首者,分化盗贼集团。(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尝携妹北上,艤舟④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⑤。翁深耻之,然不欲上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⑥之死网事业,向二毛其施弗究⑦。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节选自罗玘⑧《坦然翁传》)

【注释】①翁:坦然翁,姓刘,名山,四川珙县人。②蚤:通“早”。③成立:抚养成人。④艤(yǐ)舟:船泊岸边。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⑧罗玘(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抚州南城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论者谓有神相云

A.论者∕谓有神相云B.论者谓∕有神相云

C.论者谓有∕神相云D.论者谓有神∕相云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尝( ) (2)悉(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顷之,持妹而出。

12.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13.读了文本,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2分)

9. A(2分)       10.(1)曾经(1分)   (2)全、都(1分)

11.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2分)

12.奋力救妹,让出田宅,遵从父愿。(2分,写出两件事即可)

13.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几个要点来谈即可,答到一点給1分,答到两点给2分.(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9-13题。(共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万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欲伐越。压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与“臣之妻私臣”中加点“之”字埘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何陋之有?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王之伐越,何也?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0.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

11.【甲】文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2分)

【乙】文中楚庄于想要伐越的原因:一…一一。 (2分)

12.【甲】【乙】两文都以——~一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1分)

13.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db7d318a4eb3c14c.jpg]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忘路远近 聂政刺韩傀也B.、屋舍俨。 吴广以为

C.、是冰皮始解 是鴟得腐鼠D.、山峦晴雪所洗 此何若人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2分)

A.、欲穷其林 泉而者B.、渔人甚之。 作则沙走砾

C.、复行 红装而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1、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8、C(之:的;无意义。然:……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19、D(都是借代)

(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

(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2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1、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轻通侠客 鸣之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C.陷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

D.是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诫兄子严、敦书 》) (3分)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3分)

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6.D    7.B    8.C   

9.(6分)

 ①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

(未翻译出关键词“是非”、“大恶”1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

 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未翻译出关键词“牺牲”、“加”、“信”一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扣满为止)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封于项 ②乃教以兵法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1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哪些与众不同之处。(2分)

19.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2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16、答案示例:①在②于是

17、答案示例: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    共2分。

18、答案示例:项羽身高体壮,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19、答案示例:杜牧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项羽做法不可苟同。   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D.遇事要集思广益。

10.(4分)(1)喜爱(2分)    (2)生病(2分)

11.(2分)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12.(3分)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1分)  第二空(2分)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2

情节概括准确。

宫卫问故

1

情节概括不够准确。

(1)或问之   (2)宫卫问之

0

情节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宿卫不知 (2)王子病也 (3)子何以知之

13.(3分)B (3分)   C(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