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文: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 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答:
1.D
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B.徐公来,孰视之 孰:谁
C.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D.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暮寝而思之 濯清涟而不妖
B.皆以美于徐公 或以钱币乞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辍耕之垄上
D.能谤讥于市朝 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真诚地赞美了邹忌美于徐公。
B.选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C.选文从生活小事写起,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深刻而警策。
D.选文中邹忌以自己的故事对君王进行现身说法,使人更觉真实,更具说服力。
1B
2D
3A
周 处
刘义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版)
【注】①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并皆暴犯百姓/触风雨,犯寒暑
B.或说处杀虎斩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乃入吴寻二陆/寻向所志
D.为乡里所患/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答: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答:
4.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1. A(A侵害/冒着 B有的人 C寻找 D祸害、灾祸)
2.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3.(1)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周处最为厉害。
(2)再说(况且),人总是担心立不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4.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
【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嘨”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 ②日与对酌( )
③群有奴婢数人( ) ④终于家(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与(《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相 近 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2分)译文:
(2)例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2分译文: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2分)
答:
1.(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 (2 )C
2.遂/相 近 / 结 庐
3.(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答:(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家。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每感激论天下事: (2)吾今年逾六十:
(3)乃谋治第树园圃: (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译文: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答: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
答:
1. 一 时 /士 大夫 /矫厉 尚 风 节
2.(1)有所感而情绪激动(2)超过(3)种植 (4)担心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1)“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2)“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4)“患 ”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无冻馁之患矣”。
3.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
4.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5.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涸①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②辈皆器重之。
【注释】①溷(hùn):猪圈,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颖敏绝伦。译文: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译文:
1.(1)(张居正)年少时就聪慧过人。(2)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这个人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啊。”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贼易之 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 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 走: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译文:
1. D
2. C
3.①易:轻视;②将:率领,带领;③生:使……活;④走:逃跑。
4.(1)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得分点:诘;色)
(2)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得分点:据;者)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 ) (2)亡其牛( )
(3)或牵牛来责蹊田 ( ) (4)门人事冕如事性 ( )
2.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1.(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
2.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3.(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fó xiàng 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
2.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1.译文: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
2.主要特点是勤学而有学问(主要是“勤学”);主要两件事:燃火夜读,背讲《尚书》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舍 太丘舍去
B.余幼时即嗜学 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深数尺 广故数言欲亡
2.选出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 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 以头抢地尔
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
D.故余虽愚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1.选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A、学舍,书馆/离开;B、我/多;D、几/屡次、多次】
2.选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B、来/用;C、他们/难道】
3.翻译: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讯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