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改编】
雨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短榻孤灯里”中的“孤”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
(2)诗中“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两句为后人传颂,请作赏析。(3分)
(1)表达诗人在深秋的雨夜里寂寞凄凉以及思乡之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1分)“秋声,寒色”渲染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1分)表达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浓浓乡愁。((1分)(3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渡百里湖
清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原创)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3分)(原创)
(1)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却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近岸的树(显得更加高大)争相比高。(2分)(评价标准:分析2分)
(2)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就发出感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风浪波折也没关系。(1分)。“涸鳞”实写干涸的湖泥,亦是为旱情受苦的百姓,“波涛”则是虚写,因为干旱湖上不可能有__,即指现实的困难,表达诗人愿意为民请命不息一切甘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2分)。(评价标准:思想1分,分析2分。另选角度分析亦可)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共7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2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4分)
20、旅途中暂时停宿。 21、旅途中强烈的思乡之情 。
22、从内容上: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从用字上:“日”、“春”两字,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等等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9.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思对即可)
阅读宋朝苏舜钦的《夏意》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⑴表明诗人将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⑵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对诗的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石榴开遍透帘明。(1分)
⑵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写出两个即可,2分)
⑶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1分)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1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 这首诗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第二联好在何处。(3分)
7.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意对即可) 8.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意对即可)
品读诗词,回答问题。
李白《塞下曲》(其一)
__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6.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品读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宋代诗歌注重“理趣”,诗中往往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本诗的颔联进行分析。(2分)
(2分)本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在面对艰难险阻和困惑迷惘时,不要退缩畏惧,而要坚定信心,发奋前进,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17--18问题。(4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7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一个怎样的野步者形象?(4分)
18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17、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 诗描写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18、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情感,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多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的头发,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手法将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17.诗歌的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谈谈这儿这种写法的作用。(2分)
18.作者白居易“长恨”什么?(2分)
17.(2分)对比,突出山寺桃园仙境般的美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18.(2分)长恨春天的逝去,长恨遭贬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