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55岁。心胸憋闷疼痛已3年,伴心悸怔忡。
若属血瘀心脉证,最具诊断意义的症状是
A:失眠 B:面色淡白 C:纳差 D:心前区刺痛 E:乏力
某男,59岁,素有"胃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再次发作,症见恶心呕吐作时止,伴胃脘痞闷。诊见纳呆神疲,大便微溏,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若病人恶心呕吐较轻,泄泻为主宜用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真人养脏汤加减 D:补中益气汤加减 E:参苓白术散加减
下列句中不含有异体字的是()
A: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悽怆 B: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諠譁 C:衒燿声名,訾毁诸医 D: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E: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下列句中有同义词连用的是()
A: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B: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C: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D: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E: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
下列句中不含有异体字的是()
A: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悽怆 B: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諠譁 C:街耀声名,訾毁诸医 D: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E: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大医精诚》云“见彼苦恼,若已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体现了下列哪项临床基本道德原则()
A:生命至上原则 B:知情同意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医疗保密原则 E:双重效益原则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文中体现医务人员要有同理心的叙述是()
A: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B: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C: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D: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E: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