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露天原料堆场,设置有两台桥式吊车,起重量Q=16t,中级工作制;堆场跨度为30m,长120m,柱距12m,纵向设置双片十字交叉形柱间支撑,下片设在图3-7中EA处。栈桥柱的构件尺寸及主要构造,如图3-7所示,采用Q235B钢制造,焊接采用E43型电焊条。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荷载标准值:(1)结构自重(2)吊车荷载 吊车梁G
=40kN 垂直荷载P=583.4kN 辅助桁架=20kN 横向水平荷载T=18.1kN 栈桥柱G
=50kN 
当采用由可变荷载控制的基本组合,且当在组合中取该边柱的轴向力为最小,试问,相应的M(kN·m),N(kN)的基本组合效应设计值,应与下列何组数据最为接近?
A:M=-53.7;N=102.2 B:M=-51.15;N=98.8 C:M=9.54;N=57.5 D:M=10.6;N=63.9
某露天原料堆场,设置有两台桥式吊车,起重量Q=16t,中级工作制;堆场跨度为30m,长120m,柱距12m,纵向设置双片十字交叉形柱间支撑,下片设在图3-7中EA处。栈桥柱的构件尺寸及主要构造,如图3-7所示,采用Q235B钢制造,焊接采用E43型电焊条。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荷载标准值:(1)结构自重(2)吊车荷载 吊车梁G
=40kN 垂直荷载P=583.4kN 辅助桁架=20kN 横向水平荷载T=18.1kN 栈桥柱G
=50kN 
当采用竖向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且在组合中取该边柱弯矩(绝对值)为最大时,其相应的M(kN·m),N(kN)的基本组合效应设计值,应与下列何组数据最为接近?
A:M=-105.40;N=127.77 B:M=-101.93;N=119.33 C:M=-49.45;N=100.38 D:M=-83.30;N=114.08
程序中有print*,'m+n=',M+N语句,设M=10,N=50,在屏幕显示()。
A:m+n=10+50 B:'m+n=',60 C:M+N=60 D:m+n=60
设M、N为随机事件,P(N)>0,且条件概率P(M|N)=1,则必有( ).
A:P(M∪N≥P(M) B:P(M∪N>P(N) C:P(M∪N)=P(M) D:P(M∪N)=P(N)
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M+nO2+2nH2O=4M(OH)n
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 B:比较Mg、Al、Zn三种金属–空气电池,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 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4Mn++nO2+2nH2O+4ne-=4M(OH)n D:在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
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M+nO2+2nH2O=4M(OH)n
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 B:比较Mg、Al、Zn三种金属–空气电池,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 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4Mn++nO2+2nH2O+4ne-=4M(OH)n D:在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
有如下事件过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m AS Integer,n AS Integer
m=2:n=1
Print "m=";m;"n=";n
Call TOD(m,n)
Print "m=";m;"n=";n
End Sub
Sub TOD(x,y)
x=x^2
y=y^3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
A:m=2,n=1
m=1,n=2 B:m=2,n=1
m=4,n=1 C:m=1,n=2
m=1,n=4 D:m=1,n=2
m=2,n=4
有如下事件过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m AS Integer,n AS Integer m=2:n=1 Print "m=";m;"n=";n Call TOD(m,n) Print "m=";m;"n=";n End Sub Sub TOD(x,y) x=x^2 y=y^3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A:m=2,n=1 m=1,n=2 B:m=2,n=1 m=4,n=1 C:m=1,n=2 m=1,n=4 D:m=1,n=2 m=2,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