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7岁,因“COPD恶化和肺炎”住院。期间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虽然临床症状好转,但试图停止机械通气时不成功。住院期间行气管造口术15d。现医师希望行非侵入性通气。血氧计监测血氧饱和度(SpO
),红外线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到通气装置监测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PETCO
)。第15天实验室检查:pH7.41~7.45,FiO
0.40,HCO
32~36mmol/L,COHb1.5%~1.8%,PaCO
56~63mmHg,高铁血红蛋白(MetHb)0.8~1.0,PaO
70~88mmHg,Hb132~134g/L,SaO
90%~93%。
如果你希望患者自主呼吸,不用机械通气仅保持插管作预警装置。适合的方法是(提示接下来几天患者保持稳定,机械通气逐渐减慢,直至停止使用。住院3周后,只用最小的通气支持(IMV模式,R4次/min),患者无不适。非侵入性检验:FIO
0.30,SpO
93%,PETCO
34mmHg,血浆CO
36mmol/L。)
A:在移除通气装置前插入一个动脉管,自主性呼吸1h后复查血气,如果可以接受则拔管 B:自主性呼吸1h后单次查动脉血气,如果可以接受则拔管 C:第1个小时自主呼吸15min,第2个小时自主呼吸30min,第3个小时自主呼吸45min,第4个小时自主呼吸60min,如果每次非侵入性检测值可以接受则拔管 D:随着非侵入性检测和自主呼吸,15min后如果适应,SpO
和PETCO
可接受则拔管 E:随着非侵入性检测和自主呼吸,1h后如果适应,SpO
和PETCO
可接受则拔管 F:随着非侵入性检测和自主呼吸,30min后如果适应,SpO
和PETCO
可接受则拔管
患者男,61岁,因“右下肺肿物”拟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术。查体:体重65kg。术前心功能I2级,肺功能基本正常。快速诱导,顺利插入Robertshaw-39F左侧双腔气管导管,使用Drager-ciceroEM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证实单肺通气分隔良好,常规监测ECG,ABP,HR,SpO
,PETCO
,CVP,吸氧浓度(FiO
)为80%。术中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手术取左侧卧位,单肺通气完成肺叶切除。在清理胸腔时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立即静脉注射多巴胺1mg,血压继续下降,随后心室颤动-心搏骤停,急行开胸心脏按压,同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利多卡因60mg,电击除颤后心脏复跳,心率98次/min,血压仍低。1min后再次出现心室颤动,类似情况出现3次。
此时的处理方法是(提示增加呼吸力学监测发现PV环宽大畸形,向右向下偏移,FV环缩小,提示呼吸道不通畅,吸气受阻。)
A: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增大肾上腺素剂量,电击除颤 B:增加通气压力,改善通气,开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 C:更换麻醉机,重设通气参数,开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 D:拔出双腔气管导管,改单腔导管纯氧过度通气后,开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 E:重新捡查吸入氧气装置,同时开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 F:拔出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3~4cm,过度通气,开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
某男性患者,68岁,冠心病史20余年,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术中置入桡动脉压监测管,术后进入ICU治疗。
此病人进行桡动脉监测,最大的优点是
A:在手术过程中,仍能监测每一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 B:重复性好,能反复测量血压变化 C:并发症少 D:能设置血压的报警界限 E:操作简单,易掌握
一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男性,34岁,呼吸38/min,血压97/55mmHg,心率122/min,SpO
92%,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建立中心液路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在应用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压时,不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每次测压前不需重新调整换能器的位置,可直接测量 B:测压后,将测压管道与肺动脉测压管道连接 C:每次测压后,都应及时应用肝素盐水冲洗管道 D:测量CO时,先输入病人的身高、体重等参数 E:测量CO时,向右房注入指示剂:冰盐水
某男性患儿,9个月,体重10kg。诊断为先天性全聋(感音神经性),其他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等正常。拟全麻下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进行面神经监测。
关于吸入七氟烷麻醉,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七氟烷的刺激性较异氟烷和地氟烷小 B:与所有强效吸入麻醉药一样,七氟烷的MAC在婴幼儿中最高 C:七氟烷的MAC小儿与成人一样 D:新生儿~6个月小儿MAC为3%~3.3% E:超过6个月的小儿MAC为2.5%
某男性患者,70岁,70kg,因左股骨粗隆下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史:1年前因"过敏性皮炎",开始服用泼尼松,起始剂量40mgbid(5mg/片),服药1个月后开始每2周每次服药减1片。减量3个月后开始根据"过敏性皮炎"病情自行不规律减量。术前减至5mg bid,已停用4天。术前辅助检查:生化:Na
133.5mmol/L,K
4.3mmol/L,血常规:HGB132g/L。选择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入室血压为130/60mmHg,心率80次/分,吸空气时脉搏氧饱和度98%。诱导前给予患者乳酸林格液200ml,蛛网膜下腔0.25%丁哌卡因5ml注入,诱导完成后血压(无创)下降为90/40mmHg。即快速给予万汶500ml静滴。麻醉诱导后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mg。手术时间持续5小时。术中补液共2600ml(其中万汶500ml,红细胞800ml,余为晶体液),手术出血量约800ml,术中尿量约300ml。患者自麻醉诱导后血压一直在90/40mmHg上下波动,予多巴胺3~10μg/(kg·min)持续泵点,维持血压介于90~110/40~70mmHg,心率介于90~110次/分。患者术毕回到重症监护病房,入监护室血压:75/53mmHg,心率90次/分,脉搏氧饱和度95%。给予多巴胺持续泵入,万汶500ml静滴。后血压逐渐回升,同时缓慢下调多巴胺用量3~4μg/(kg·min),血压维持100~116/60~65mmHg,心率90次/分左右。查生化:Na
134.7mmol/L,K
4.11mmol/L,Alb27.1mmol/L。血常规:HGB116g/L。术后第一天,患者淡漠,无不适主诉,开始口服泼尼松5mg bid。因血压在102~107/57~59mmHg间波动,心率偏快105次/分,间断予胶体液扩容,多巴胺用量仍需维持3~4μg/(kg·min)。生化:Na
134mmol/L,K
4.4mmol/L,Alb27g/L。术后第二天,患者仍淡漠,多巴胺减量后血压即有明显下降,术后累计液体正平衡6000ml,查体颜面水肿,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双下肢可见可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生化:Na
133mmol/L,K
4.4mmol/L。ECG:大致正常。心肌酶谱正常。HGB106g/L,Alb26.5g/L。
患者入ICU后应进行哪些监测和检查
A:血常规 B:出凝血 C:尿常规 D:复查血气分析 E:查血培养 F:监测直接动脉压,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G:一般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监测 H:血生化
根据刀刃与原料接触的角度,刀法可分为直刀法、()、斜刀法和剞刀法四类。
A:批刀法 B:平刀法 C:推刀法 D:拉刀法
弯刀法分为顺弯刀法和()两种。
A:撬刀法 B:抖刀法 C:剞刀法 D:斜刀法
所谓混合刀法,就是直刀法和()
A:平刀法 B:剞刀法 C:斜刀法 D:花刀法
粤菜的刀法分为()。
A:普通刀法和特殊刀法两大类 B: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和湾刀法等四大类 C:直刀法、平刀法和斜刀法等三大类 D:标准刀法和非标准刀法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