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 ,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 WBC20~25/HP。
患者被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变态反应
男,18岁,2天来发热,最高39℃,伴腹痛,腹泻,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自带血常规:白细胞,WBC21x10
/L,N0.90。来我院急诊就诊。
患者就诊后检查粪便常规WBC:15~20个/HP,RBC:5~10个/HP,最可能的诊断
A: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 B:急性细菌性痢疾轻型 C:急性细菌性痢疾重型 D:中毒性菌痢 E:急性阿米巴痢疾
十八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一抗体反应
患者,18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病理损害机制包括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一年轻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
A: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D: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E: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男性,5岁。腹泻2天,每天10余次,大便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就诊。查体:除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活跃外无其他阳性体征。临床疑诊: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
通过检查证实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收入院治疗。患者解除隔离的指征是
A:临床症状消失后 B:大便镜检WBC阴性 C:大便1次培养阴性 D:大便2次培养阴性 E:大便5次培养阴性
18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 15~20个/HP,RBC 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
患者,男,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HP,RBC5~10/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霉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某男性患者,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 15~20个/HP,RBC 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