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8岁,胸痛反复发作1周,多在夜间休息时,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疼痛发作时,心电图示V5,6ST段抬高0.3mm,对应导联压低。胸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为
A: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病理性Q波 B: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不伴病理性Q波 C:ST段弓背向下抬高伴病理性Q波 D: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不伴病理性Q波 E:ST段呈水平型下移 F:ST段呈上斜型下移 G:ST-T呈鱼钩样改变 H:ST段水平延长
男性,65岁。突发心前区疼痛10小时,心电图示V
~V
导联有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入院查体:BP150/9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
入院后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直流电复律 B:按压颈动脉窦 C:静脉滴注阿托品 D: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E:植入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男,65岁。突发心前区疼痛10小时,心电图示V1~V6导联有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入院查体:BP150/9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
入院后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直流电复律 B:按压颈动脉窦 C:静脉滴注阿托品 D: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E:安置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某男性患者,41岁,近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其发作与劳累无关,含硝酸甘油胸痛可缓解。胸痛发作时可见V
~V
导联ST段抬高,数分钟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该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85%狭窄,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最可能的表现为
A:前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B:后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C:下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D:后侧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E:无明显变化
某男性患者,49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2天,含硝酸甘油可缓解,1小时前再发胸痛伴大汗,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就诊,急查心电图示V
~V
导联ST段抬高0.5~0.8mV,呈单向曲线,未见坏死型Q波。
提示药物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心电图表现是
A:T波倒置>0.05mV B:溶栓24小时内ST段回落>20% C:溶栓2小时内ST段回落≥50%,24小时内ST抬高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0.1mV D: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E:ST段持续抬高
某男性患者,58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半天口含硝酸甘油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抬高,查体:BP150/90mmHg,心率92/min。
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具备
A:Q波 B:ST段改变 C:T波改变 D:QRS时限延长 E:异常Q波、抬高的ST段、倒置的T波,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某男性患者,55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半天口含硝酸甘油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抬高,查体:BP150/90mmHg,心率92/min。
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具备
A:Q波 B:ST段改变 C:T波改变 D:QRS时限延长 E:异常Q波、抬高的ST段、倒置的T波,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某男性患者,40岁,近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其发作与劳累无关,含硝酸甘油胸痛可缓解。胸痛发作时可见V
~V
导联ST段抬高,数分钟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该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85%狭窄,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最可能的表现为
A:前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B:后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C:下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D:后侧壁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E:无明显变化
某男性患者,49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2天,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1小时前再发胸痛伴大汗,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就诊,急查心电图示V
~V
导联ST段抬高0.5~0.8mV,呈单向睦线,未见坏死性Q波。
提示药物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心电图表现是
A:T波倒置>0.05mV B:溶栓24小时内ST段回落>20% C:溶栓2小时内ST段回落≥50%,24小时内ST抬高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0.1mV D: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E:ST段持续抬高
一男性患者,56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半天口含硝酸甘油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抬高,查体:BP150/90mmHg,心率92/min。
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具备
A:QRS时限延长 B:异常Q波、抬高的ST段、倒置的T波,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C:ST段改变 D:T波改变 E:Q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