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55岁。2个月来反复发作夜间入睡时胸骨下段疼痛,性质呈刺痛,烧灼样,向后背,胸部,颈部放射,持续30分钟以上,坐起后症状可有减轻,偶在饱餐后1小时左右发生,口含硝酸甘油无效。既往有高血压,胃病史,否认糖尿病史。父有冠心病史。
该患者胸痛的类型属于
A:胸膜性胸痛 B:纵隔性胸痛 C:胸壁性胸痛 D:心因性胸痛 E:none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8岁,胸痛反复发作1周,多在夜间休息时,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疼痛发作时,心电图示V5,6ST段抬高0.3mm,对应导联压低。胸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下列哪些项目符合典型心绞痛发作
A:绞痛性 B:刀割样 C:隐痛 D:压迫感,发闷或紧缩感 E:针刺样 F:位于胸骨后 G:情绪激动后心前区不适,休息2天后缓解 H: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15分钟 I:上腹部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后1分钟消失 J:休息后3分钟缓解
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系指频繁的癫痫发作,发作间期患者的意识未恢复或1次发作持续在30分钟以上者。
当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时,护士勿用力按压抽搐肢体,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
A:加重患者癫痫发作程度 B:骨折 C:持续抽搐 D:室颤 E:休克
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系指频繁的癫痫发作,发作间期患者的意识未恢复或1次发作持续在30分钟以上者。
预防再发作的有效措施是
A:发作间歇期定时服药 B:注意休息 C:适量运动 D:合理饮食 E:禁止患者参加有危险的活动
男性,65岁。以往有劳力型心绞痛,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病情尚稳定。近1个月来胸痛又发作,部位位于胸骨下段,且多发生于午睡时或晚间入睡后,服硝酸甘油无效,起床站立后可缓解。以往有胆结石史但从无发作。
近1个月的胸痛发作原因,应除外
A:不稳定型心绞痛 B:恶化型劳力型心绞痛 C:自发型心绞痛 D:胆心综合征 E:食管裂孔疝
某男性患者,59岁,因非劳力性心前区钝痛,向左臂放射急诊入院。患者近2年中类似症状间断发作,发作时伴大汗,轻度恶心,持续20分钟左右。通常由劳累诱发,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自上月以来,发作较为频繁,有时出现在休息时,最近48小时在休息或轻微体力活动时有几次胸痛发作。体检:BP110/60mmHg HR80次/分,律齐,余未见异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的不同点有哪些? 提示:心电图示发作时: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V1~3 ST段抬高,T波倒置;发作后:V1~3 ST-T恢复正常,室早消失。已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A:胸痛的部位 B:胸痛的性质 C:发作时出汗,面色苍白 D:休息状态下即可发作 E: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抬高 F: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G:发作时可表现为牙痛上腹痛等 H:治疗时应用抗凝药
某男性患者,56岁,活动时心前区疼痛1年余,1个月来,患者发作次数增多,每天3~5次,多在午睡、夜间睡眠时或晨起发作,持续20分钟以上缓解,含服硝酸甘油2~5分钟后缓解。临床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
A:心电图无明显改变 B:相关导联有异常Q波 C:相关导联ST段抬高 D:相关导联ST段下移 E:相关导联T波倒置
某男性患者,58岁,活动时心前区疼痛1年余,1个月来,发作次数增多,每天3~5次,多在午睡、夜间睡眠时或晨起发作,持续20分钟以上缓解,含服硝酸甘油2~5分钟后缓解。临床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
A:心电图无明显改变 B:相关导联有异常Q波 C:相关导联ST段抬高 D:相关导联ST段下移 E:相关导联T波倒置
某男性患者,59岁,因非劳力性心前区钝痛,向左臂放射急诊入院。患者近2年中类似症状间断发作,发作时伴大汗,轻度恶心,持续20分钟左右。通常由劳累诱发,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自上月以来,发作较为频繁,有时出现在休息时,最近48小时在休息或轻微体力活动时有几次胸痛发作。体检:BP110/60mmHg,HR80次/分,律齐,余未见异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的不同点有哪些? 提示:心电图示发作时:偶发室性期前收缩,VST段抬高,T波倒置;发作后:VST-T恢复正常,室早消失。已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A:胸痛的部位 B:胸痛的性质 C:发作时出汗,面色苍白 D:休息状态下即可发作 E: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抬高 F: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G:发作时可表现为牙痛上腹痛等 H:治疗时应用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