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3岁,农民。因反复眼睑及双下肢浮肿4年,肾功能减退4月入院。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查尿蛋白3+~4+,红细胞3~5/HP,血压升高达145/95mmHg,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予强的松60mg/d治疗2个月,尿检异常无明显改善,于起病半年后第一次入住本院。当时无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测血压150/95mmHg。

根据病人的肾穿刺结果,临床上可考虑的诊断? 提示:1993年9月23日第一次肾活检。光镜下见26个肾小球,其中6个为节段硬化(26%),肾小球体轻度肿胀,毛细血管袢部分开放,管壁僵硬,偶见“白金耳”,部分塌陷,偶见白细胞浸润,包曼氏囊壁层上皮细胞节段增生;PASM染色见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钉突”形成,其间有较大团块状嗜复红物,节段“双轨”,可见系膜区嗜复红物。肾小管间质病变轻,间质弥漫炎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可见纤维样变性。免疫荧光:IgG++,IgA+,IgM++,C3++,C4++,C1q++,弥漫分布,呈颗样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肾小管阴性。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狼疮性肾炎 C:继发性膜性肾病 D:肿瘤相关性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A:光镜下有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 B:光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C:光镜下有钉突形成 D:受累节段的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E:光镜下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某女性患者,42岁,右侧乳腺肿块,直径5cm,边界不清,切面鱼肉样,镜下见小印戒样细胞,间质明显黏液样,形成"肺水肿"样结构,并有丰富的枝芽状毛细血管。

此"小印戒样细胞"为

A:脂肪母细胞 B:假脂肪母细胞 C:透明细胞 D:淋巴细胞 E:上皮样平滑肌细胞

营养膳食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的是

A:牛磺酸 B:同型半胱氨酸 C:缬氨酸 D:亮氨酸 E:苯丙氨酸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A:A.光镜下有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 B:B.光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C:C.光镜下有钉突形成 D:D.受累节段的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E:E.光镜下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 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 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下有多数电子致密物并被钉突状增生的基底膜样物质分隔 D:肾小球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 E:肾小球基底膜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颗粒状IgG、C3沉积 B: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 C:肾小球内无沉积物 D:系膜区IgA沉积明显 E:GBM形成钉突样突起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球变化主要是

A: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B:肾小球周围纤维化,肾小球囊壁增厚 C: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肾小球萎缩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缺血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球变化主要是

A: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B:肾小球周围纤维化,肾小球囊壁增厚 C: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肾小球萎缩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缺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