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因发热,右上腹痛1月入院。体检:体温38.5℃,有轻度畏寒感,每日排便2次,大便稀烂。实验室检查:WBC16x10
/L,血红蛋白130g/L,血培养和大便培养阴性。
原发性肝癌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常见的部位是:
A:肾上腺转移 B:骨骼转移 C:肾脏转移 D:肺转移 E:肝内转移
男,70岁。因腹痛,腹胀,呕吐41天就诊。CT发现肝多发转移灶,腹膜,大网膜淋巴结肿大。
腹腔肿瘤种植转移后引起的肠梗阻类型是
A:粘连性肠梗阻 B:动力性肠梗阻 C:麻痹性肠梗阻 D:单纯性肠梗阻 E:血供性肠梗阻
女,30岁,葡萄胎刮宫术后3个月,阴道流血20余天,术后一直无月经来潮。2天前突然下腹剧痛,出冷汗,昏倒,检查:贫血貌,血压80/50mmHg,心率108次/分,体温36.8℃,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阴道左侧壁有1.5cm紫蓝结节,子宫大小不清,双侧附件有6~8cm直径囊性包块,尚活动,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该病的主要转移途径为
A:直接蔓延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直接蔓延和种植 E: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 F: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
某女性患者,41岁,1999年体检发现左甲状腺肿块,甲状腺核素显像为冷结节,CT检查示甲状腺内有多个占位病变,血Tg88μg/L,作左甲状腺全切除术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示甲状腺滤泡状腺癌。2002年2月开始咳嗽,痰中带血丝,X线胸片示甲状腺癌肺转移,
I全身显像提示双肺转移。
该患者在转移灶治疗后,应重复治疗的指征
A:
I显像发现转移灶摄
I降低或消失,数目减少 B:
I显像发现有异常浓聚灶 C:Tg或TGAb水平降低或消失 D:
I显像阴性,血清Tg≥10μg/L E:肺出现纤维化
某女性患者,43岁,1999年体检发现左甲状腺肿块,甲状腺核素显像为冷结节,CT检查示甲状腺内有多个占位病变,血Tg88μg/L,作左甲状腺全切除术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示甲状腺滤泡状腺癌。2002年2月开始咳嗽,痰中带血丝,X线胸片示甲状腺癌肺转移,
I全身显像提示双肺转移。
该患者在转移灶治疗后,应重复治疗的指征
A:
I显像发现转移灶摄
I降低或消失,数目减少 B:
I显像发现有异常浓聚灶 C:Tg或TGAb水平降低或消失 D:
I显像阴性,血清Tg≥10μg/1 E:肺出现纤维化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对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的合理处理为
A:观察,如有增大,再进一步处理 B:予抗生素治疗2周,如无缩小,再进一步处理 C: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送病理检查 E:先予短期试验性抗肿瘤治疗,如缩小,则为肿瘤复发,可继续治疗;如无变化或增大,则不是肿瘤复发,可停止治疗,进行观察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化学治疗6个周期,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完全消失,疗效评价为CR。下一步的处理为
A:维持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中药治疗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 E:定期随访
某女性患者,49岁,因“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 左乳外上象限4 cm×3 cm肿物,质硬,活动,乳腺皮肤正常,双侧锁骨上区和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钼靶X线片:左乳外上象限肿物,恶性倾向。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癌。胸部、腹部CT和骨扫描未见转移。入院后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3 cm×2 cm×2 cm;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6/22。
关于患者锁骨上区放射治疗,描述正确的有( 提示 拟行胸壁和锁骨上区放射治疗。)
A:单前野向健侧给10°~15°角以避开脊髓、气管和食管 B:采用前后对穿野,以使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 C:选择合适能量的高能X射线或电子线 D:计算深度一般为皮下3 cm E:常规分割时,总剂量为50 Gy F:与胸壁电子线野衔接处应有0.5~1.0 cm的间隔,以免衔接处剂量过高
某女性患者,44岁,因“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左乳内上象限1.5 cm×1.5 cm肿物,质硬,活动,乳房皮肤正常;双侧锁骨上区和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钼靶X线片:左乳内上象限肿物,倾向恶性。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癌。胸部X线片和腹部B型超声未见转移。遂收入院行左乳肿瘤区段切除+左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1.5 cm×1.5 cm×1.0 cm,切缘阴性;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0/16。
关于乳腺原发肿瘤瘤床补量照射,描述正确的有( 提示 拟行乳腺瘤床补量照射。)
A:可以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率 B:年轻患者受益最大 C:采用电子线、X切线野、组织间插植3种方式补量,肿瘤局部控制率和乳腺美容效果相仿 D:总剂量为DT 10~16 Gy E: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通过增加总剂量,可以达到与手术切缘阴性患者相同的治疗效果 F:与不予瘤床补量的患者相比,予瘤床补量的患者的美容效果要差,但可以接受
某女性患者,42岁,1999年体检发现左甲状腺肿块,甲状腺核素显像为冷结节,CT检查示甲状腺内有多个占位病变,血Tg88μg/L,作左甲状腺全切除术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示甲状腺滤泡状腺癌。2002年2月开始咳嗽,痰中带血丝,X线胸片示甲状腺癌肺转移,
I全身显像提示双肺转移。
该患者在转移灶治疗后,应重复治疗的指征
A:
I显像发现转移灶摄
I降低或消失,数目减少 B:
I显像发现有异常浓聚灶 C:Tg或TGAb水平降低或消失 D:
I显像阴性,血清Tg≥10μg/L E:肺出现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