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转移的特点
A: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 B:多数为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少数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C: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骨骼及脑部的血管床,造成转移 D: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器官的转移 E: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沿组织间隙扩展
男,70岁。因腹痛,腹胀,呕吐41天就诊。CT发现肝多发转移灶,腹膜,大网膜淋巴结肿大。
腹腔肿瘤种植转移后引起的肠梗阻类型是
A:粘连性肠梗阻 B:动力性肠梗阻 C:麻痹性肠梗阻 D:单纯性肠梗阻 E:血供性肠梗阻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对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的合理处理为
A:观察,如有增大,再进一步处理 B:予抗生素治疗2周,如无缩小,再进一步处理 C: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送病理检查 E:先予短期试验性抗肿瘤治疗,如缩小,则为肿瘤复发,可继续治疗;如无变化或增大,则不是肿瘤复发,可停止治疗,进行观察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化学治疗6个周期,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完全消失,疗效评价为CR。下一步的处理为
A:维持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中药治疗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 E:定期随访
某女性患者,49岁,因“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 左乳外上象限4 cm×3 cm肿物,质硬,活动,乳腺皮肤正常,双侧锁骨上区和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钼靶X线片:左乳外上象限肿物,恶性倾向。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癌。胸部、腹部CT和骨扫描未见转移。入院后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3 cm×2 cm×2 cm;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6/22。
关于患者锁骨上区放射治疗,描述正确的有( 提示 拟行胸壁和锁骨上区放射治疗。)
A:单前野向健侧给10°~15°角以避开脊髓、气管和食管 B:采用前后对穿野,以使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 C:选择合适能量的高能X射线或电子线 D:计算深度一般为皮下3 cm E:常规分割时,总剂量为50 Gy F:与胸壁电子线野衔接处应有0.5~1.0 cm的间隔,以免衔接处剂量过高
某女性患者,35岁,因“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物2周”来诊。查体:左乳内上象限距乳头4 cm处触及2 cm×2 cm肿物,质硬,活动,乳腺皮肤正常;双腋窝和双侧锁骨上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钼靶X线片:左乳内上象限肿物,恶性倾向。左侧乳腺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癌。胸部、腹部CT和骨扫描未见转移。诊断:左侧乳腺癌。
下一步治疗应包括( 提示 该患者行左侧乳腺肿瘤扩大切除+左侧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2.0 cm×2.0 cm×1.5 cm,切缘阴性,ER(+++),PR(++),HER-2(-),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0/2。)
A:全乳腺切除术 B:腋淋巴结清扫术 C:放射治疗 D:化学治疗 E:内分泌治疗 F:靶向治疗
患者,59岁,绝经后阴道出血3个月,妇科检查:阴道黏膜正常,宫颈光滑,子宫稍大。诊刮刮出内膜为糜烂样。盆腔CT平扫及增强示:子宫增大,子宫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呈菜花状,密度低于正常强化的子宫肌,右侧附件区可见与子宫相连的软组织肿块,盆腔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膀胱及直肠壁光整,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骨盆未发现异常。
该病变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A:种植转移 B:血行转移 C:淋巴转移 D:直接蔓延 E:骨转移
种植性转移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A:多见于体腔内脏器官肿瘤 B:肿瘤细胞脱落 C:多见肺、肝、卵巢癌 D:可见肾种植转移 E:可见胸腹膜种植转移
种植转移的特点()
A: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 B:多数为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少数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C: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骨骼及脑部的血管床,造成转移 D: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器官的转移 E: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沿组织间隙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