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心悸,气急10余年入院。阵发性心房颤动史2年,Holter心动监测示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成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二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部分成对为三联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ST-T段变化;心电图,异常Q波,左心室肥厚,ST-T段变化。Doppler心动超声示前室间隔增厚18 mm,二尖瓣环钙化,升主动脉增宽,轻度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家族有类似病例。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 B: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C:长Q-T间期综合征 D:冠心病 E: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某男性患者,25岁,因胸痛、气短半年就诊。血压120/75mmHg,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为20mm,左室后壁厚度为9mm,EF值为68%。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肥厚型)。患者的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是
A:出现ST-T改变 B:左心室肥大图形 C:异常Q波 D:心律失常 E:以上都是
某男性患者,25岁,因胸痛、气短半年就诊。血压120/75mmHg,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为20mm,左室后壁厚度为9mm,EF值为68%。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肥厚型)。患者的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的特点是
A:多见于Ⅰ、aVL、V
~V
导联 B:可见于下壁导联及前壁导联 C:Q波深而窄,时限<0.04s D:出现Q波的导联T波往往直立 E:以上都是
某患儿,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全收缩期杂音,超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二维超声表现是
A:左心室长轴切面室间隔上部中断 B:远离主动脉瓣的室间隔连续性中断 C: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右房室瓣隔瓣基底部至主动脉根部短轴12点处的室间隔连续性中断 D: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12点至肺动脉瓣之间室间隔连续性中断 E:心尖部室间隔连续性中断
某患儿,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全收缩期杂音,超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禁忌证有
A:缺损的部位为膜部 B:隔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C:缺损残端距主动脉瓣及右房室瓣的距离>2 mm D: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E:患者的年龄为3岁以上
某男性患者,25岁,因胸痛、气短半年就诊。血压120/75mmHg,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为20mm,左室后壁厚度为9mm,EF值为68%。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肥厚型)。患者的心电图如图3-4-3所示。 
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是
A:出现ST-T改变 B:左心室肥大图形 C:异常Q波 D:心律失常 E:以上都是
某男性患者,25岁,因胸痛、气短半年就诊。血压120/75mmHg,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为20mm,左室后壁厚度为9mm,EF值为68%。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肥厚型)。患者的心电图如图3-4-3所示。 
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的特点是
A:多见于Ⅰ、aVL、V
~V
导联 B:可见于下壁导联及前壁导联 C:Q波深而窄,时限<0.04s D:出现Q波的导联T波往往直立 E:以上都是
左室流出道狭窄及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
A:二尖瓣脱垂 B:腱索断裂 C:冠心病 D:二尖瓣环钙化 E: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A.左室扩大,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减弱
B.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
C.心前壁之前和心后壁之后有液性暗区
D.瓣叶有赘生物及瓣叶穿孔
E.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拱状,后叶活动度减弱,交界处融合,瓣叶增厚和瓣口面积减小
下列各种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下列各种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包积液().
A:左室扩大,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减弱 B: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 C:心前壁之前和心后壁之后有液性暗区 D:瓣叶有赘生物及瓣叶穿孔 E: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拱状,后叶活动度减弱,交界处融合,瓣叶增厚和瓣口面积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