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8岁。因“体检发现脾大5年,腹胀1年”来诊。5年前,体检发现脾大,无腹痛,腹胀,贫血,皮肤淤斑和牙龈出血等,未予重视。2个月前,腹胀加剧。近10个月来患者体重下降约15 kg。血常规:Hb 74 g/L,PLT 80x10/L,WBC 7.49x10/L。B型超声:脾大,脾肋间厚约6.3 cm,肋缘下约4.0 cm,内缘距中线约2.0 cm,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脾门淋巴结肿大。患者接受了择期脾切除术。术中:脾体积为25 cmx20 cmx7 cm,质硬,表面有灰褐色斑点,并见1个副脾,直径约1 cm。肝胃韧带,小肠系膜上见多枚肿大的淋巴结(具体数值不详)。曾行骨髓活检2次。脾,淋巴结和骨髓活检的形态学改变如图所示。

该例的病理诊断是(提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如下图所示。)

A:骨髓增生性肿瘤(MPN)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D:转移性癌 E: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F: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患者女,58岁,因“胸痛,咳嗽1年余”来诊。胸部X线:右胸占位性病变。入院手术,术中见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粘连。肿物位于胸膜下,直径约5 cm。镜下:瘤细胞大片坏死,细胞大,部分区域呈巢团状分布,无腺样分化,染色质粗,核仁明显,可见明显异型,核分裂20个/10HPF。

该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的是

A:vmentin B:Syn C:CK D:嗜银染色 E:CD4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标本的处理至关重要,包括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备;标本的固定与保存;抗原的保存与修复;抗体的处理与保存和免疫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标本固定最重要的意义是

A:防止细胞自溶 B: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终止胞内酶的活化反应 C: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在染色和反复清洗的过程中使抗原不致释放 D:保持细胞固有形态与结构 E:去除干扰反应的类脂

患者女性,40岁。近半年来消瘦,多汗。查体:甲状腺轻度肿大,心率100次/分,脾大平肚脐,质地坚实,无压痛。白细胞50x10/L,骨髓Ph染色体(+)

上述患者其骨髓象最可能为

A:骨髓增生减低,淋巴细胞系显著增多 B: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出现核左移 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系占95%,以中,晚幼粒为主 D: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占90%,以幼淋巴细胞为主 E:骨髓增生活跃,各细胞系形态及比例正常

患者,女性,65岁,缓慢起病,有乏力,疲倦,常出现咳嗽,咽痛,血象检查有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巨大红细胞,骨髓象出现两系病态造血,遗传学检查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

该患者应诊断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巨幼细胞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某女性患者,65岁,缓慢起病,有乏力、疲倦,常出现咳嗽、咽痛,血象检查有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巨大红细胞,骨髓象出现两系病态造血,遗传学检查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

该患者应诊断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巨幼细胞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某男,农民,25岁。低热、纳差、消瘦半年就诊。体检:轻度贫血貌,脾脐下3 cm,右缘过中线2 cm。化验:Hh 90/L,WBC 262×10/L,血小板460×10/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0.06(6%),积分8分。骨髓涂片符合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髓象改变,染色体检查Ph(+)。

[假设信息]假如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高热,贫血进行性加重,骨髓检查原始细胞0.45(45%),细胞化学染色:POx强阳性,PAS(-),NSE中度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此时治疗选择是

A:骨髓移植 B:DA方案化学治疗 C:VDP方案化学治疗 D:干扰素治疗 E:小剂量阿糖胞苷

某女,25岁,发热、伴牙龈反复出血2周,查皮肤粘膜有出血点,胸骨下段有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约占4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早幼粒细胞66%,胞浆易见Aure小体。

为确定白血病类型,首选以下哪项骨髓细胞的组织化学检查

A:过氧化酶 B:非特异性酯酶 C:苏丹黑染色 D:糖原染色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某女性患者,40岁,近半年来消瘦、多汗。查体:甲状腺轻度肿大,心率100次/分,脾大平肚脐,质地坚实,无压痛。白细胞50×10/L,骨髓Ph染色体(+)。

上述患者其骨髓象最可能为

A:骨髓增生减低,淋巴细胞系显著增多 B: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出现核左移 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系占95%,以中、晚幼粒为主 D: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占90%,以幼淋巴细胞为主 E:骨髓增生活跃,各细胞系形态及比例正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