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探针技术是最早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原理是选择某一组病原体特异的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合成,然后用作探针,探针与临床标本中的靶DNA或靶RNA杂交,核酸探针与靶核酸互补序列的结合有高度特异性,可在种或高于或低于种的水平鉴定病原体。

影响探针杂交特异性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特异性探针 C:载体 D:标志物 E:核酸片段大小

 患者男,27岁,因“眼睛刺痛不适1 d”来诊。1 d前自觉眼部不适,1~2 h后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眼睛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查体:上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双相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有4倍及以上增长;结膜拭子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EV70病毒。

关于该病的病原体,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DNA病毒 B:核衣壳呈十面体立体外观 C:VP1,VP3和VP4均暴露在病毒衣壳的表面,带有中和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位点 D:VP2位于衣壳内部,与病毒基因组脱壳有关 E:在pH 3~9的环境中稳定存活,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

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其特点不包括()

A:耐受性 B:先天具有 C:无特异性 D:无记忆性 E:作用快而弱

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其特点不包括()

A:耐受性 B:先天具有 C:无特异性 D:无记忆性 E:作用快而弱

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其特点不包括()

A:耐受性 B:先天具有 C:无特异性 D:无记忆性 E:作用快而弱

DNA指纹图的高度的个体特异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