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肉眼检查见肿瘤周围有菲薄的骨壳,质软而脆。切面灰红色,肿瘤内的骨质被破坏溶解,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大量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均匀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最可能的诊断是
A:软骨肉瘤 B:骨巨细胞瘤 C:恶性淋巴瘤 D: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肉眼检查见肿瘤周围有菲薄的骨壳,质软而脆。切面灰红色,肿瘤内的骨质被破坏溶解,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大量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均匀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最可能的诊断是
A:软骨肉瘤 B:骨巨细胞瘤 C:恶性淋巴瘤 D: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关于骨巨细胞瘤,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主要位于骨的干骺端 B: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具有肿瘤性质 C: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D:易局部复发,可见远处转移 E:属于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关于软骨母细胞瘤,叙述错误的是
A:肿瘤主要位于长骨骨骺和干骺端 B:瘤组织中可见格子样钙化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C: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D:常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E:免疫组织化学软骨母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呈S-100蛋白阳性
患者男,18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X线片: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最可能的诊断是(提示 光镜下:穿刺活检组织学显示分化好的骨小梁和增生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分带现象。CT:病变主体位于骨旁(高密度影),可见皮质破坏及少量髓腔侵犯。)
A:骨样骨瘤 B:骨膜炎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
患者女,13岁,右膝关节疼痛2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生长痛,未予以特殊诊治。昨天在学校跑步时突然摔倒,疼痛剧烈,无法活动,右下肢畸形明显。急诊送往医院,X线片示右股骨下段骨折,骨折线分离,骨折两侧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髓腔内骨质硬化。
在化疗过程中,患者疼痛和肿胀加重,骨质破坏增加,血管神经束被肿瘤包裹,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继续化疗至足够疗程 B:截肢术 C:大剂量放疗 D:肿瘤刮除,股骨下段肿瘤型假体置换术 E:给予强烈镇痛药物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双髋部疼痛,行走困难1年余,5年前曾因外伤致右股骨颈骨折。查体:双髋部压痛(+),双髋部"4"字征(+),双髋屈曲受限,过伸受限,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
股骨头缺血坏死Marous分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I1期髋无症状,X线片上有点状密度增高 B:I2期髋有症状,X线片密度增高,头无塌陷 C:I3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一般多见"扇形骨折",而新月征较少见到 D:Ⅳ期髋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跛行及功能受限,股骨头扁平或死骨区塌陷 E:V期疼痛明显,死骨破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密度更加硬化 F:Ⅵ期疼痛严重,有的疼痛较V期减轻,但股骨头肥大变形,半脱位,髋臼不光滑,甚或硬化增生
一患者牙颌面畸形,行正颌手术,术后出现牙及骨坏死。
正颌手术引起牙及骨坏死的原因是
A:软组织张力过大或覆盖不全引起的小区域骨质暴露 B:切开牙槽骨时损伤两侧牙周或牙根,引起单纯牙髓坏死 C:牙-骨复合体软组织蒂部撕伤或断裂,造成严重的供血障碍 D:创部感染 E:以上均是原因
某男性患者,19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X线片: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最可能的诊断是 ( 提示 光镜下:穿刺活检组织学显示分化好的骨小梁和增生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分带现象。CT:病变主体位于骨旁(高密度影),可见皮质破坏及少量髓腔侵犯。)
A:骨样骨瘤 B:骨膜炎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