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王卞于军中置宴。一角牴夫甚魁岸,负大力,诸健卒与较,悉不敌。坐间一秀才自言能胜之,乃以左指略展,魁岸者辄倒。卞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注释】①角牴夫:摔跤手。

【答案】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3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先入厨”后面断开不扣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利用对话标志、句尾句首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标志来断句。此题设计三个人,应首先再“秀才云”前后断开,再根据句意王卞很佩服秀才,故在“神”后断开,然后推断其它几处应断开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卞在军中设宴款待宾客。有一位摔跤手体格魁梧,力气大,很多健壮的士兵和他较量,都敌不过。席间有位秀才自夸自己可以战胜这位力士,秀才略伸出左指,力士就倒在地上起不了。王卞大为惊讶,以为秀才是个神人,叩问他原因,秀才说:“他怕酱汁,我事先从他同伴那里得知,因此我先到厨房里要了一些酱汁,他看到我手上沾有酱汁,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论语·雍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注】 ①畔:通“叛”,违背(君子之道)。

14.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结合文本,分析孔子主张的“约”和孟子主张的“约”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博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2分)

15.答案 孔子的“约”是“约束”,孟子的“约”是“简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孔子主张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孟子认为先要博学,进而详说,最后则须“说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说的简约)。( 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孔孟的言论,都提到了“博学”的重要性,尤其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首先要读懂这两句话,尤其是对“约”的理解,孔子“约之以礼”中的“约”推断为动词,应是约束之意,就是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孟子的“说约”可以推断“约”是形容词简约的意思,就是说话要抓住重点。知道“约”的不同理解,就可以做好此题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

14.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15.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孟子认为交朋友,一定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

【解析】

14.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要“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即要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孟子认为“友也者,友其德也”,即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要交益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交友有“益友”“损友”,所以他侧重于对“友”的要求;孟子认为交友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他更侧重自身的要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13.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14.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3.(2分)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14.孔子侧重于帮助他人践行仁德,追求人生目标;孟子侧重于从自身做起,推行仁德。(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经典阅读的题目,按着大纲的规定详细阅读,答题时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一般不会太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做到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②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而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注】①路:指奔波、劳累。

4.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

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答案】

4.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

5.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抓住文段开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这一典型问题。然后再揣摩“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结论句来体会,就可理解本段中阵子所持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从社会分工与行政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所持的看法就会不同。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④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答案】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断对两处给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注意“即”、“ 兴霸”、“ 与”等字。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限划l0处)(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答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贫 与 贱 /是人 之 所 恶 也/ 不 以 其 道得 之/ 不 去 也/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 君子 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沛必 于是。——《论语·里仁》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解答时注意“君子”、“造次”、“颠沛”、等字词在句中所指内容以及句式的特点。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天人之理一也人事尽至于无可奈何然后可以归于天譬如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其可乎?

(宋•李纲《论天人之理》)

【答案】天人之理一也/ 人事尽/ 至于无可奈何/ 然后可以归于天/ 譬如农夫之治田/ 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 乃可曰天实饥之也/ 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 其可乎?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解答时注意“也”、“至于”、“然后”、“譬如”、“乃”、“今”等字词在句中所指内容。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翻译:(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答案】①(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所以”、“非常”、者也判断句各1分)

 ②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敝” 及判断句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文言阅读的综合能力试题,涉及众多文言知识点,此题有古今异义如“所以”“非常”,一词多义如“因”“敝”,偏义复词“出入”,“……者……也”判断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文言翻译(10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课内翻译题。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只要平时用心学习并注意积累,此题难度就不大,但实际这两句所包含的文言知识比较多。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封:疆界;肆:扩大;焉:哪里。(2)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式;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偏指进来;非常:外的变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