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疑者深言则忌”中,“深言”之义为()
A:深刻之言 B:诚挚肺腑之言 C:重要之言 D:深重动人之言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语出()
A:《左传·昭公三年》 B:《孟子·告子下》 C:《论语·季氏》 D:《周易·系辞上》 E:《诗经》
顾炎武在《与施愚山节》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鸣而当律,言而当法。”是()。
A:孔子之言 B:孟子之言 C:庄子之言 D:老子之言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 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失”,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
②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是敬畏的观点,认为要敬畏地位高的人,要敬畏圣人的话;孟子则不但不敬畏,而且要藐视他,不要被他的威势所吓倒,他认为,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每点各1分,共2分)
现实生活中,面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不管他身世多么显赫,也不要显出刻意的谦卑(低三下四、阿谀奉迎),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重点是对这三句话的翻译和理解。要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天命、大人、圣人、狎、藐、巍巍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能够传递正能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辱圣人之言。”
②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③孟子说:“哪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的嘛。”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19.“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2分)
20.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2分)
【答案】
18.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6分)
19.农家、墨家(各1分)
20.明其说于天下(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后面表结果,断开)然后以禁则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断开)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和前面对应,断开)然后以戒则明(句首反问词,断开)岂必灭其籍哉(句尾语气词断开)放而绝之(语意变化,断开)莫善于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8.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虽殁犹被褒称 B: ①皆竹楼之所助也 ②勃三尽微命,一介书生 C: ①唐浮图惠褒始舍于其址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D: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拿破仑曾豪气冲天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因为他身后有千军万马,更因为他是一位勇者--勇者无畏!
孔子也曾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者不惧”。
但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请以 “勇与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
勇者有畏
苏轼在《留侯论》中认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似乎“勇”,就是要能忍。诚然!但我觉得“畏”这个与“勇”貌似相反的东西,也是“勇”所必不可少的。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很有一番学问。有“勇”而不“畏”者。这类人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如拿破仑。他一生从不知畏,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迎头而上,不断地扩张他的版图,侵略别国,一连打了四十几场胜战,成就了名誉,满足了雄心,但却被欧洲许多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他迎来了滑铁卢之战,成了俘虏,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最后被人毒死。一代英豪,仅仅因为不知畏,而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看来有勇无畏者,即使风光也仅一时。他最终面对的是惨痛的教训。
有“畏”而不“勇”者。这些人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把自己看得甚至比蚂蚁还弱小。蚂蚁尚可以背起自己体重几倍的东西,而他,如残喘的病人,受不起任何打击。如果“勇”而不“畏”者像一颗流星,好孬也有个发亮的时候,那么“畏”而不“勇”者就只能做一颗行星,永远只能依着别人转圈圈,被生活所左右。这是多么可悲啊!他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只能被所有的人遗忘。“畏”而不“勇”,是成不了气候的。
有“勇”而“畏”者。他们能伸能屈,有进有退。他们并不是真的胆怯、害怕,而是会退一步,适可而止,随机应变。该勇往直前的时候,他们决不退缩;该止步时,他们决不硬来。如__。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他毅然选择了退兵长征;而当革命队伍壮大起来后,他又采取了战略反攻,终于,这位勇畏并存的伟人缔造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勇者,不是什么都不怕的莽夫,更不是一个缩头乌龟,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正视别人,正视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汲取精华,铸就自己能伸能屈、有进有退的性格,这样才是真正的勇者!
点评: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无论是严谨的结构还是简洁的语言都符合议论文的要求。另外,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用得较好。
【解析】
试题分析:“勇与畏”是一个二元关系类的话题,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开掘:一是外显的——“勇与畏”抉择的标准是什么?对缺点的解剖、正义的维护、真理的捍卫我们要“勇”,畏缩退避只会成为“一介懦夫”,遭来唾弃;而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则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二是内隐的——“勇与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 受胯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而选择了“勇”——坚决不下跪。为此,对“勇与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立意示例:
勇与畏相伴相生
勇而有所畏
勇者有所畏,是因为他能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让畏化作前行的动力
勇者未必无畏
勇与畏,成功的抓手
有所畏惧,才会更勇敢
勇者有所畏,畏乃敬畏之畏,非畏惧只畏
真正的勇者有所畏惧,有所畏惧而后努力去克服,方能达到最终的无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拿破仑曾豪气冲天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因为他身后有千军万马,更因为他是一位勇者――勇者无畏!
孔子也曾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者不惧”。
但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请以“勇与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阅卷参考
“勇与畏”是一个二元关系类的话题,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开掘:一是外显的――“勇与畏”抉择的标准是什么?对缺点的解剖、正义的维护、真理的捍卫我们要“勇”,畏缩退避只会成为“一介懦夫”,遭来唾弃;而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则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二是内隐的――“勇与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 受胯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而选择了“勇”――坚决不下跪。为此,对“勇与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