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与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有关的观点是()。
A: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 B: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当时,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如,周代就按“耕三余一”的原则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
请问,上述材料反映的财政思想及其原因是什么?
下列哪一项是说明专业技术人员自觉抵制不良__的行为()。
A: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日常经营性的操作。
问:如何 确定因 灾 毁坏耕 地面积?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子路从而后
A:植其杖而芸 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 杀鸡为黍而食之 C:趋而辟之 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孟子》阅读 (6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4)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1)假: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赡:充足。
(4)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
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政治方针,讲究以德服人。
B.“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辩证地认为“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
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
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
17.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结合上面选段和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3分)
16.B
17.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应该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服,从而统一天下。而“霸道”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这是在祸害百姓,不但不能王天下,反而会引来__亡身的后果。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一句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__);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