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痈: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为人认所著履( ) ②即与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12.为:被。与:给。
13.译句: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14.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
示例二: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1.①鞋子 ②拿 ③量长短 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至之市( ) ⑵而置之其坐 ( )
⑶及反 ( ) ⑷遂不得履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不试之以足?
12.结合郑人买履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2分)
10、⑴到……去 ⑵同“座”,座位 ⑶等到 ⑷终于
1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
12、①说话、办事、想问题,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②做事不要死板、固执、教条,而要注重客观现实。否则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要碰壁。(答出1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刘沈处世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被。 ②所著履: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
答:
(1)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
(2)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词
自度其足( ) 反归取之( ) 遽契其舟( ) 不亦惑乎( )
2.句子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两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1.量长短 同“返”,返回。 用刀刻 迷惑,糊涂。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中找剑。
3做事不能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
阅读下列两则寓言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反归取之( ) ②遂不得履( )
③遽契其舟(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
2.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忘操之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两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①同“返”,返回 ②终于 ③雕刻 ④这儿
2. C
3.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4.①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 做任何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
宁信度( ) 反归取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是:
1、略
2(1)为什么自己用脚来试呢?
(2)原意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A:度:量长短 B:坐:同“座”,座位 C:度:量好的尺码 D:遂:于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
写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而置之其坐( )
(2)至之市( )
(3)而忘操之( )
(4)反归取之( )
(5)何不试之以足( )
【小题】(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小题】而置之其坐(代词,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动词,到、往 )
而忘操之(代词,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代词,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鞋子)
解析: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__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