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②据:保佑。 ③易物:改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 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 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 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乡人曰 其: 德是依 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弗敢专也,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皇天无亲,惟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

C.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

D.可一战 宫之奇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案】12.①他的    ②只

13.D(凭借/带领)

1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16.“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足依”看出来的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

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

‘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

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

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②据:保佑。 ③易物:改

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 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

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 ⑦而明德以

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乡人曰 其: ②惟.德是依 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之.

D. 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

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793a0f1bda7bf713.jpg]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朝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侯复假道于虞①以伐虢②。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③,寇不可玩④,一之为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⑤,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节选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注]①虞:虞国。②虢:虢国。③启:开头④玩:轻视。⑤官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带全族的人离开虞国。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臣之妻臣( ) (2)时时而进( )

(3)晋候复假道( ) (4)灭之,虞公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对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已及君中,现身说法中,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B.【乙】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C.【甲】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定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讽喻,从国事到家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乙】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1. (1)偏爱                   (2)间或,偶然

  (3)借                   (4)捉住

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

3.C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是“向东”和“向西”的意思)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望峰息心(使动用法,是“使……停止、平息”的意思。)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走送之(跑)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C:援疑质理(询问)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D: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水皆缥碧(青黑色)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也 ( ) (2)虞、虢之谓也( )

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何哉 大石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也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吾从而

D.则聚而笑之 桴止

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1.(1)屏障(2)大概

2.B (A名作动,命名;名作状 在旁边。B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3.B(动词。)

4.C(定语后置句,余为宾语前置句)

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6.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B: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就) D: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下列句子中文言词语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 B: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明白)/ 名词用作动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使……迷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下列句子中文言词语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 (尽情享受)/ 形容词用作动词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名词用作动词 C: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动词用作名词 D:流血漂橹 (使……漂浮)/ 形容词用作动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大石侧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

D.则群聚而笑之 桴止响腾

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小题5】仁政思想,推崇德行。(1分)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1分)


解析:

【小题1】A名作动,命名;名作状  在旁边。B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小题2】动词。

【小题3】定语后置句,余为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⑤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⑥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⑦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启:启发晋的贪心。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属同一祖先。玩:忽视。②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依此而推。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④逼:威胁。⑤繄(yī):句中语气词。⑥冯:同“凭”。⑦腊:岁终的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假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B.虢亡,虞必从之 从:听从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再:第二次

D.弗听,许晋使 许:同意,允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还,馆于虞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虢,虞之表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是寡人之过也

D.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宫之奇劝谏虞公的一组是( )

①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②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③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④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⑤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⑥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说明其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国第一次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同意了,并且会合晋国军队一道去讨伐虢国。

C.晋国第二次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力谏虞公,虞公也有所犹豫,但是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D.虞公第二次同意借道之后,宫之奇率领家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断言虞国将会灭亡。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