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1.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2.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
10.B
11.B
12.B
【解析】
10.
试题分析: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B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 以资政殿学士行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予羁縻不得还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夫晋,何厌之有
D.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1.C (识:知道)
2.D (A中两个“以”分别为介词“把”和介词“用”;B中两个“虽”分别为连词“即使”和连词“虽然”;C中两个“焉”分别为词尾相当于“然”和兼词“于之”;;两个“所以”都是表原因的)
3.C (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D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大石侧立千尺”中的“侧”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函梁君臣之首
C.对此欲倒东南倾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李牧连却之
B.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②然力足以至焉
C.①至莫夜月明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①徐而察之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
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石之铿然有声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不是“余方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1.B
2.D(表修饰)
3.C(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4.C(发生在“余方心动欲还”之后)
3.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选出“夫”用法归类正确的项。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④夫大国,难测也⑤夫秦王有虎狼之心⑥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⑦/④⑤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叹:应是“感慨”的意思;B:夷:应是“平坦”的意思;D:孰:应是“谁,哪一个”的意思。
17.
试题分析: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是“景象”的意思;ACD三项中的“观”为动词,观看,观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感慨;B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17.
试题分析: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有大石当中流 当:阻挡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苏轼善于思考的一组是( )(3分)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石钟山之所以得名,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
B.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游江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分)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分)
C【解析】通“志”,记得。读本注释为“知道”。
10.D【解析】①是人们怀疑,④是对鹳鹤声音的描述,⑥是记此文的缘由。
11.C【解析】“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错。言,指用文字表达。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传播。
12.(1)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句意)
(2)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乃、其实、句意)
(3)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这样的呀,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定语后置、是、名、句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汝识之乎 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 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
(2)而浅薄无知的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探得了事情的真相。
(3)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是在六国之下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