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又立第4子刘恒为代王,其封地领有太原郡、雁门郡、代郡,共辖53县。初都晋阳,后徙都中都(今山西榆次)。
“入不言兮出不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句中“辞”和“谢”的不同在哪里?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5.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注意:不要求加标点)。(3分)
6.“鹬蚌相争”这则成语的寓意是什么?(3分)
7.苏代对赵惠王说“鹬蚌相争”这一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8.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曰/出/出/鹬/舍/之/
6.比喻双方争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7.借用“鹬蚌相争”的故事讽喻赵惠王,使他明确赵燕相互斗争的不利之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8.从“鹬蚌相争”的故事明确赵燕相互斗争的害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第1-5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③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
注释:①苏代:人名。②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③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
③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④今日不雨。(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故愿王熟计之也!
3.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4.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5.比较两个文段,说说它们在说理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①偏爱 ②比 ③让(使)……听到 ④下雨
2.①从这一点(这些方面)来看,大王您受到的蒙蔽是很严重的啊!
②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啊。
3.邹忌为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苏代是为了劝阻赵惠王攻打燕国
4.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臣的建议。第二问答案示例:(1)要虚心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心接受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5.都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 ②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卒不加诛 ( ) ④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1(1)每天,亲自,最终,认为 (2)D
2 王 / 以 为 / 若 其 父 乎?
3 (1)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2)略
4 其父亲自给军吏捧饭,有成百上千的朋友,而赵括在军吏面前趾高气昂;其父受到赏赐全部转赐给军吏士大夫,而赵括全部据为己有;其父接受任命后,一心为国,不问家事,而赵括总想着购置家产。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6分)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①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②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③不肯剃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④,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⑤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节选自 《虞初新志》)
[注] ①隶:同“吏”,差役。②甲申: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③许元博德溥:许元博,字德溥。④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⑤彷徨:辗转反侧。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有 司 以 抗 令 弃 之 市 而 王 夫 妇 即 就 道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弟语我 ②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
③使匿于母家 ④于是皋人感之
3.与“王乃伏地顿首谢”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乃悟(《赵普》) B.屠乃奔倚其下(《狼》)
C.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翻译下列句子。⑴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
译文:
⑵诚然耳,何戏之有?译文:
5. 通读全文,请概括出王义士夫妇“高德溥之义”的举动。
1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 (完成时注意划分两处)
2①只管 ②对,正确 ③藏,隐藏 ④ 被……所感动
(考查文言实词的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文。①“弟”可联系“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3 B
4.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 (关键词语 “诚然”和句式要正确)
⑵做官的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关键词语“肉食者”“鄙”)
5.⑴王义士想救高的妻子脱险 ⑵王义士妻子愿意代替高妻流放 ⑶王义士夫妇历经风霜艰苦,流放千里,不以为苦(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其中第三点虽是说夫妇的艰辛,但他们都“甘之不厌”,可视为举动的延续。其余“乃终夜欷歔不成寐”是“无术”时的表现,“子弟语我,我能为之筹之”是妻子为丈夫分忧的表示,“此豪杰之举也”是妻子对丈夫举动的赞扬,这些都不是举动的本身,不能算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
(1)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2)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
▲▲▲
(3)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
▲▲▲
(1)赵国如果一定要让赵括担任将军,使赵军破灭的一定是赵括。(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将:让……担任将军,1分)
(2)秦国的应侯拿出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说:“秦国害怕的,只是赵括罢了。”(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行:拿出、拿了,1分;③独:只是、唯独,1分)
(3)秦王听到赵括已经担任赵国的将军,就暗中派遣白起代替王龁,于是战胜了赵国。(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阴:暗中、暗地里,1分)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主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马服君是赵奢的封号。
18.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5分)
(1)父时为将 (2)愿王勿遣 (3)始妾事其父
(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5)故卒不加诛
19.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4分)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18.(1)担任 (2)希望 (3)起初,当初 (4) 自己 (5)最终
19.(1)终:终究,到底 称:适合 得无:得,能够;无,不。 各1分,句意1分。
(2)位卑、官盛:主谓结构作意动,应译作“以职位卑微(或显赫)的人为师”,2分;句意准确1分
(3)前后均存在介词结构后置句式,2分;徘徊,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9.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上闻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皆赦之。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问曰:“守、尉反乎?”对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于是上曰:“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豨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万余。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十二月,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名东垣为真定。王黄、曼丘臣其麾下受购赏之,皆生得,以故陈豨军遂败。
上还至洛阳。上曰:“代居常山北,赵乃从山南有之,远。”乃立子恒为代王,都中都,代、雁门皆属代。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太史公曰: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豨常告归过赵 常:同“尝”,曾经
B.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 擅兵:带兵
C.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 覆案:翻案
D.周昌疑之,疵瑕颇起 瑕疵:毁责,过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的一组是()
①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②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③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 ④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 ⑤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⑥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宾客众多,而陈豨对待宾客态度则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就进京朝见汉高祖,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B.由于赵国相国周昌的打击和排斥,同时又加上陈豨宾客王黄曼丘的怂恿,陈豨决定__,并且自称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C.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连皇帝召见他也称病拒绝。
D.太史公认为陈豨是由于害怕灾祸临头,奸邪小人又乘机进说,才使自己陷于大逆不道的境地,令人悲叹。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覆案:反复追查。“覆”有“倾覆”“颠覆”的意思,“覆”有“翻过来,追查”的意思。“案”也有“追查”,“推究”的含义。联系语境,不难理解。“覆”在《六国论》中有依据,有根本。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辅之于引申,那么词义就可判定。
【小题2】①是说陈豨因战功被封为列侯,统帅军队,很受重用 ⑤是指陈豨被樊哙的军队斩于灵丘。其余均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有关。对人物传记的传主的品德节操的判定与臧否是近几年文言文考查常见题目。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多是列举六个语句,编为四组,要求判断符合题干列举品格的一组;或者是按两种品格(或性格、操守等)分为四组,要求选择一组符合题干的选项。做这类题目,要结合全文,要特别注意传记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便从中分析语句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品德节操等。
【小题3】周昌并没有打击和排挤陈豨,只是将自己对陈豨势力的担忧告诉了汉高祖。判断一项分析概括是否准确,要看下面几点:一是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是体察文章中的材料。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张冠李戴”本题对周昌的陈述就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参考译文:陈豨是宛朐人,不知当初是什么原因得以跟从高祖。到高祖七年冬天,韩王韩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__,这一带戍卫边疆的军队统归他管辖。
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的随行宾客有一千多辆车子,把邯郸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满。而陈豨对待宾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礼节,而且总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陈豨回到代国,周昌就请求进京朝见。见到皇帝之后,把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恐怕会有变故等事全盘说出。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暗中派宾客到王黄、曼丘臣处通消息。到高祖十年(前197)七月,皇帝的父亲去世了,皇帝派人召陈豨进京,但陈豨称自己病情严重。九月,便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皇帝听说之后,就一律赦免了被陈豨所牵累而进行劫掠的赵、代官吏。皇帝亲自前往,到达邯郸后高兴地说:“陈豨不在南面占据漳水,北面守住邯郸,由此可知他不会有所作为。”赵相国上奏请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斩首,说:“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陈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皇帝问:“郡守、郡尉反叛了吗?”赵相国回答说:“没反叛。”皇帝说:“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赦免了他们,同时还恢复了他们的守尉职务。皇帝问周昌说:“赵国还有能带兵打仗的壮士吗?”周昌回答说:“有四个人。”然后让这四个人拜见皇帝,皇帝一见便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些小子们也能带兵打仗吗?”四个人惭愧地伏在地上。但皇帝还是各封给他们一千户的食邑,任命为将。左右近臣谏劝道:“有不少人跟随您进入蜀郡、汉中,其后又征伐西楚,有功却未得到普遍封赏,现在这几个人有什么功劳而予以封赏?”皇帝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了!陈豨反叛,邯郸以北都被他所占领,我用紧急文告来征集各地军队,但至今仍未有人到达,现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郸一处的军队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给四个人的四千户,不用它来抚慰赵地的年轻人呢!”左右近臣都说:“对。”于是皇帝又问:“陈豨的将领都有谁?”左右回答说:“有王黄,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皇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各悬赏千金来求购王黄、曼丘臣等的人头。
高祖十一年冬天,汉军在曲逆城下攻击并斩杀了陈豨的大将侯敞,王黄,又在聊城把陈豨的大将张春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人。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十二月,皇帝亲自率军攻打东垣,但未能攻克,叛军士卒辱骂皇帝;不久东垣投降,凡是骂皇帝的士卒一律斩首,其他没骂的士卒则处以黥刑,在额头上刺字。把东垣改名真定。王黄,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悬赏征求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陈豨的军队也就彻底溃败了。
皇帝到达洛阳。皇帝说:“代郡地处常山的北面,赵国却从山南来控制它,太遥远了。”于是就封儿子刘垣为代王,以中都为国都,代郡、雁门都隶属代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冬天,樊哙的士卒追到灵丘把陈豨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