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史记》课文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为赵将伐齐,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
(2)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晁错》)
(3)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赵氏孤儿》)
(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管鲍之交》)
(5)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井陉之战》)
(6)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垓下之战》)
(1)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闻名。
(2)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总是采纳,宠幸他超过了九卿。
(3)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4)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5)在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弃旗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6)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惭愧吗?“纵”“怜”“王”“独”各分。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不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 廉颇伐齐,大破之,拜为上卿
文言文阅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见
B.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曾经
C.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私下
D.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逃跑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C.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D.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A.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B. 故燕王欲结于君。
C.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0.A
11.C
12.B
13.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②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实词含义的解释,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A项,拜:授与官职,任命。故选A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把“拜”作为“拜见”意思,代入句子中,显然是不符合上下文文意的。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B项,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C项,强:强大;D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选C。
1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本题例句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故选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为”,担任;“拜”,任命;“以”,凭借。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第二句中,“必”,果真;“奉”,捧着;“完璧归赵”,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西”,向西。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赵惠文王”“上卿”。
课外语段阅读(9分,选择题每题3分)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率兵 B.赵军固壁不战 壁:坚守
C.为假相国 假:借助 D.魏不能信用:信任重用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赵王因以括为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得解邯郸之围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壮者尽于长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夫天下以市道交 则思谦冲以自牧
2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 ( )
①赵王信秦之间 ②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③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④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⑤使乐乘代廉颇 ⑥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4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分)
(3)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3分)
(4)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3分)
23.C
24.B
25.A
26.(1)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
(2)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
(3)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也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呐!
(4)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代理职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A项,分别为“于是”,“通过”。B项,“才”。C项,分别为“在”,“对于”。 D 项,分别为“用”,目的连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
试题分析:③是赵括做的事情,⑤⑥是赵悼襄王做的事情。④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赵孝成王的昏庸无能。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6.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为”译为“为了”、“ 饭”译为“吃”、“ 被”译为“披”、“示”译为“表示”。(2)句中关键词“使”译为“出使”、“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式也要调整过来。(3)句中关键词“向”译为“以前”、“ 使”译为“假如”、“ 君亲”译为“国君和父母”。(4)句中关键词语,“发”译为“拿出”、“ 函”译为“用匣子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音“浩”)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9.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君幸于赵王
C.君何以知燕王
D.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臣窃认为其人勇士 窃:私下、私自
B.使人遗赵王书 遗:留给
C.拜为上卿 拜:授官
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9.B
10.B
【解析】
9.
试题分析: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省略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遗:送、送给。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 ……
(中间略去了“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主要叙述了蔺相如以自己的非凡智慧和胆略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与赵国的利益。)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C.且庸人尚羞之 羞:感到羞愧
D. 相如引车避匿 引:拉着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徒以吾两人在也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C.相如闻,不肯与会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且相如素贱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 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翻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⑴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⑵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的紧急情况为先而以个人的恩怨为后啊﹗
【小题1】“引”意为“避开,调转车头”。
【小题2】a项都是连词“以为”; B项分别为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 C项分别为介词“和”连词“和”;D项分别为连词“再说,况且”与副词“快要、将要”。
【小题3】C 项“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不合文意。
【小题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 …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抵抗,抵御
B.奢不能难 难:nàn,驳难,反驳
C.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侍奉
D.阴使人迎之 阴:暗地里,私下里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
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
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11.C
12.B
13.D
14.
(1)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2)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结合语境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可以知道“奉”应解释为“捧”,也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的内容进行解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子“臣愿奉璧往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 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 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比如本题,可以结合语境和课内所学的内容解答。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这句话是说“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然后依据名词、动词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 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 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 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因为年龄大了”于文无据。文中最后只是说“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意思是“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来源于文章最后,从文章来看,并看不出“因为年龄大了”才“没有任何军功”。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使”,假使,如果;“将”,使动用法,使……为将;“即已”,就罢了;“破”,使动用法,使……失败;“破赵军者必括也”,判断句。第二句中,“既”,已经,……之后;“肉十斤”定语后置句;“被”同“披”,穿上。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①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③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④,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地可尽王也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 填然鼓之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3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11.A
12.C
13.C
14.(1)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次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2)计策没有确定,赵王想寻找能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3)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杀死他,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和猜测。题中,A项的“壮”在两句中都解释为“成年,壮年”。B项的“尽”,前句解释为全部死去;后句解释为全部占有。C项的“视”,在前句中是看的意思;在后句中是比的意思。D项的“示”,在前句中是表示的意思;在后句中是“给……看”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题中,C项的“然”,前者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后者作代词,相当于“这样”。A项的“固”,都相当于“本来”,都作副词。B项的“之”,都作音节助词,不译。D项的“以”,都相当于“把”,都作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题中,A项错误在于“廉颇高兴”的说法。根据文本,廉颇不高兴,认为他们趋炎附势,让他们回去。B项错误在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屡次被秦军围困。D项错误在于,“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是使者的诬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未能补充兵役)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此时蔺相如已死)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识何等的落后啊!天下之人交友之道,到处都像市场上的交易一样。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交易之道的常理,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任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信任、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重新得到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次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职干事。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纵身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好。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即安徽寿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军固壁不战 壁:坚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率兵
C.为假相国 假:代理
D.顷之,三遗矢矣 矢:筷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王因以括为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得解邯郸之围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壮者尽于长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夫天下以市道交 以勇气闻于诸侯赵
16.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
①赵王信秦之间 ②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③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④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⑤使乐乘代廉颇 ⑥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4分)
(2)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4分)
(3)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4分)
【答案】
14.D
15.B
16.A
17.①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
②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的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
③赵国的使臣见到廉颇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
【解析】
14.
试题分析:矢,通“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因,分别是“于是”“通过”的意思。B.乃,都是“才”的意思。C.于,分别为“在”“对于”的意思。D.以,分别是“用”“凭借”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③是赵括做的事,⑤⑥是赵悼襄王做的事,④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赵孝成王的昏庸无能。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尽量采用直译。第一句:距,通“拒”,相拒,对峙;病笃,病重;将,动词,率领。第二句:见,见识;以,根据;市道,做买卖的法则;固,本来。第三句:为之,为了这事;饭,吃饭,动词;被,通“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音“浩”)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