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译文:

(2)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译文: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

(1)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

(2)白白的用身体来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3)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上书给朝廷请求退休,又被征召回京城任命为尚书。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所以让人从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2.哪里用的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呢?

三、古代诗文阅读。(18分)

11.把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1.把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解答】翻译重点:

(1)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负:辜负,对不起;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畔通“叛”,背叛;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在异族那里投降作奴隶;何以汝为见:“何以”即“以何”,“汝为见”即“见汝”,见你做什么.

参考答案:

(1)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2)你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中间 B:臣请就汤镬 接受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 同“熟”,仔细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牵,拉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现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料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下列句子中活用现象与“卒廷见相如”相同的一项是

A. 舍相如广成传。

B. 乃使其从者衣褐。

C. 间至赵矣。

D. 毕礼而归之。

11.B

12.C

【解析】

11.试题分析: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用、因为。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于是、趁此。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召见、被动句式的标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2.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和C选项是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 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 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 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接

B. 大王必欲急臣 急:着急

C.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谢罪,道歉

D. 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案牍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 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选段 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 为二折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为三折。

B. 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斥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 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 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8.C

9.C

10.C

11.(1)就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相如。

(2)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从小路逃走了,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3)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解析】

8.试题分析:A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项,急:使动用法,使……急,可译为“逼迫”;D项,案:通“按”,审察、察看。

9.试题分析:C项“戏弄”古今用法意义相同,例句与其他三项加点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10.试题分析:C项,“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不当,应为“反衬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11.试题分析:得分点:(1)乃,于是;前,上前;指示,指给看。(2)衣,穿;亡,逃跑。(3)诚,确实;见于,被动。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

(1)我之所以离开亲人而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义啊。

(2)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让人拿着璧从小道回到赵国了。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留、对、拆、增、删、调等。具体操作时可按以下四步进行。

①审(泽前审清句子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②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按上面介绍的方法逐一加以翻译)

③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④誊。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1)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谨”1分,“申”1分,大意1分;3分。(2)“见”1分,“间”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