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 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这秋,如器之
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这。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
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及
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
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
于法律之外,以威
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有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欹:倾斜
B.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牧:管理
C.以威劫齐民 劫:胁迫
D.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责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且公尝为我言
吾今且报府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以想见其为人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虽齐鲁亦然
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朝廷)方命择帅B.(百姓)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
C.(张方平)惟尔父母D.由此观之,(蜀人)亦不为无助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方平合理施政的一组是
①归屯军,撤守备 ②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③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④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
⑤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⑥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张方平在蜀地将发生祸乱时,临危受命,赶赴蜀地,恰当地应对危机的事
迹。
B.众人传说敌寇将要侵犯边界,宋仁宗决定选派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张方平前往。
C.苏洵认为蜀地百姓忍心不顾性命沦为盗贼的原因在于上司用残酷的刑罚惩治他们。
D.虽然张方平的功劳业绩已载入史册,但蜀人仍坚持要为他画像,以表达对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