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G侍酒师认证包括()。
A:IWG侍酒师初级认证 B:IWG侍酒师中级认证 C:IWG侍酒师高级认证 D:IWG葡萄酒大师认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陵君从谏
赵孝成王德①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于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②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释:①德:名词作动词,认为…是好处,这里解释为:感激;②埽除:洒扫庭院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意:心里,内心)
B.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 (矫:假传命令)
C.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负:败给)
D.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就:到,来到)
2.下列加点的“乃”字与“乃与平原君计”中“乃”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公子指信陵君,他夺取了晋鄙的军权赶走了秦兵而救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拿五座城池来感谢他。
B.信陵君先自以为有功后感到惭愧是因为门客的分析让他觉得背魏而救赵不是有功的事,因此不应该自满。
C.赵孝成王说不出拿五座城池来感谢信陵君的话,是因为他后来舍不得这五座城池。
D.从文中信陵君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知错能改、不计回报的人。
4.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C; 2.B; 3.C;
4.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是一定要根据(凭借)实情判断。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①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②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③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径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①在打退秦兵保全了赵国以后,公子便派了一名将军率领着队伍回到了魏国。
②别的人有恩于公子,公子是不能忘记的。公子有恩于别人,希望公子能忘掉它。
③公子自称有罪过,既有负于魏国,对赵国来讲也没有什么功劳。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现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料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下列句子中活用现象与“卒廷见相如”相同的一项是
A. 舍相如广成传。
B. 乃使其从者衣褐。
C. 间至赵矣。
D. 毕礼而归之。
11.B
12.C
【解析】
11.试题分析: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用、因为。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于是、趁此。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召见、被动句式的标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2.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和C选项是名词作状语。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6分,每小题3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负荆请罪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决负约不偿城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下面各句对词类活用归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大王必欲急臣 ④秦王恐其破璧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⑦舍相如广成传 ⑧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⑨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⑩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A.①⑤⑥⑦ B.②⑦⑧⑩ C.③④⑧⑩ D.④⑤⑥⑨
(1)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2)guān yīn 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
(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2)guān yīn 奴于是审讯出实情,将杨甲治罪。
(3)为什么呢?尊重大国的威严表示我们的敬意。
【小题1】背负
【小题2】略
【小题3】(1)“以”“尤”“牧”各1分。
(2)“因”“其实”“坐”各1分。
(3)“严”“何”各1分,句意1分。
文言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guān yīn 奴,字志能,原籍唐兀人,住在新州。在泰定四年考中进士,由户部主事经两次升迁作了归德府知府。他为人廉洁清正,刚毅果断,断案如神。百姓含冤而又无处申诉的,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事,远隔千里,也都赶来投诉,guān yīn 奴当场分析判决,十天之内便全都处理清楚。
彰德县富商任甲,前往睢阳,驴子死了,命郄乙解剖,任甲因为发怒殴打郄乙,(将其折磨)一夜之后死去。郄乙有妻子王氏,妾孙氏。孙氏向官府诉冤,官吏收受了任甲的贿赂,说郄乙不是因伤而死,反诬孙氏有罪,将其拘押入狱。王氏又来guān yīn 奴处诉冤,guān yīn 奴当即打开枷锁,放孙氏出狱,叫来府中属吏说:“我准备好文具和香火、供物,你为我将郄乙这件事报告给城隍神,让神告诉我真情。”有一个睢阳的小吏,也参预了谋害郄乙之事,害怕guān yīn 奴的明断,又惧怕神仙暴露其事,于是把接受任甲贿赂得来的钱拿给guān yīn 奴自首说:郄乙确实因伤致死,任甲向上下官员行贿,以隐瞒事实,我也得到贿赂,前来自首。”于是guān yīn 奴将任甲治罪,把郄乙的妾孙氏释放。
宁陵的豪民杨甲,很早看上了王乙家的三顷田地,却无法得到。正巧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讨饭,王乙得病死去,只有他的妻子回到家中,可田地却被杨甲霸占。王乙的妻子向官府告状,杨甲向官员们行贿,伪造了买卖土地的文契,说:“王乙活着时已把土地卖给我。”guān yīn 奴令王乙的妻子拉着杨甲,一同到崔府君神祠对质,杨甲害怕神灵,提前送羊和酒给巫师,央求巫师求神不要泄露他做的事情。等到王妻和杨甲到神祠对质,神灵果然没有显明其事。guān yīn 奴对此有怀疑,把巫师召来诘问,巫师只好说出实情:“杨甲先送来羊和酒,要我请求神祗说:‘我确实占有了王乙的田地,请神祗不要泄露。’”guān yīn 奴于是审讯出实情,将杨甲治罪,把田地归还给王家,并责备崔府君神祗,撤掉了神像神位。
毫州有蝗虫吃百姓庄稼。guān yīn 奴因事到亳州,百姓把蝗虫的事情告诉他,guān yīn 奴当即取来蝗虫向上天祈祷,并用水把蝗虫研碎喝了下去,这一年蝗虫就没有成为灾害。后来,他升任为都水监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7分)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敬畏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是
C.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道,小路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2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④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⑥臣请就汤镬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察觉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于是,略施小计收回和氏璧,并趁势拿着璧倒退几步后立定,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B.蔺相如在对比中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威胁对方;秦王见势不妙,做出同意割让十五座城邑给赵国的姿态,想另寻办法巧取豪夺。
C.蔺相如看出秦国君臣只是故作姿态,秦城实不可得,便使出缓兵之计,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暗地里采取断然措施,派人将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历数秦国背信弃义的史实,并明确告诉秦王,璧已送回赵国,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见“空言求璧”的阴谋无法得逞,只得送出一个顺水人情。
7.(2分)D(文中“间”作“至”的状语,“抄小路”的意思。)
8.(2分)D(②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⑥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9.(3分)B(“想另寻办法巧取豪夺”,于文无据。)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9.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10.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8.D
9.B
10.B
【解析】
8.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乃使其从者衣褐”和下句“归璧于赵”大意内容可知,亡,逃跑。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A“上”,名词用作状语;C“急”,使动用法;D“衣”,名词用作动词。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省略句的能力。A省略宾语“之”;C省略介词宾语“之”;D省略介词“于”。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完璧归赵 请:请允许我
B.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
C.逆强秦之欢 逆:背叛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谢:道歉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归璧于赵
D.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