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尫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群。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在位者。

“皋陶振褐,不仁者远”的含义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②,不仁者远矣。”

(选自《论语•颜渊》)

【注释】①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贤臣。②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2)在孔子看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②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

(2)孔子认为,只有能够辨别出正直的与不正直的人,并且做到推举出正直的人,疏远不正直的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知人”。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够)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是多么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皋陶,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汤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伊尹,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

2. 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 不仁者远矣 ②足食,足兵 ③子路从而后 ④ 能使枉者直 ⑤举直错诸枉 ⑥所谓立之斯立 ⑦ 过而不改 ⑧非道弘人 ⑨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A:①/②⑧/③⑦⑨/④⑤⑥ B:①③④/②⑥⑧/⑤/⑦⑨ C:①④⑤/②⑧/③⑦/⑥⑨ D:①④/②⑥⑧/③⑦⑨/⑤

2.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 不仁者矣 ②食,足兵 ③子路从而 ④ 能使枉者 ⑤举错诸枉 ⑥所谓之斯立 ⑦ 而不改 ⑧非道人 ⑨ 犹天之不可而升也

A:①/②⑧/③⑦⑨/④⑤⑥ B:①③④/②⑥⑧/⑤/⑦⑨ C:①④⑤/②⑧/③⑦/⑥⑨ D:①④/②⑥⑧/③⑦⑨/⑤

17.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6处)(3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 不 仁 者 其 为 仁 矣 不 使 不 仁 者 加 乎其 身 有 能 一 日 用 其 力 于 仁 矣 乎 我 未 见 力 不 足 者 盖 有 之 矣 我 未 之 见 也。” ——《论语》

恶 不 仁 者/其 为 仁 矣 /不 使 不 仁 者 加 乎其 身/ 有 能 一 日 用 其 力 于 仁 矣 乎/ 我 未 见 力 不 足 者/ 盖 有 之 矣/ 我 未 之 见 也。” 《论语》   (每断对两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可根据标志性词“者”“ 矣”“盖”和名词做主语的情况断句,例如“我”。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厌恶不仁德的人行仁德时,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谁能一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实行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做的人有,但我没见过。”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②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③ 愿无伐善 ④在帮必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知:通“智”。②乡:同“向”,过去。③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④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⑤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根据上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本章论述了 的问题。

①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孔子的“爱人”思想?

【小题】

①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②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小题】①仁和智。②“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


解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选段简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泛爱众”,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

(1).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 与 ——-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力与仁的关系。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解析: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