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2.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渡口) 晨门曰:“奚自?” (疑问代词,为什么) B: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 人不堪其忧(可以) C: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 樊迟未达(通达) D:尧舜其犹病诸(担忧,忧虑) 见危授命(授予)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吾亦欲无加诸人 尧舜其犹病诸 B: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C: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 D: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修己以安百姓 ②巫马期以告 ③尧舜其犹病诸 ④不知其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尧舜其犹病诸”中的“其”相同的是:
A:民到今受其赐 B:如之何其废也 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修己”——“安人”(安百姓)——“博施济众”,这是从个人做起到为其他人服务,再到为大众服务,逐层推进,反映出孔子“推己及人”,从个人的“修身”到为国为民的思想。孔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必须自己过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足仁义根本,才能使其他人立足仁义根本;自己做事行得通,才能使其他人做事行得通)。他还重视从小事做起,逐渐扩大,到“博施济众”。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解析:
参考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⑴ ①博施 济
②必也:简直 其:尚且,大概
(2)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知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