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自认为“尽心”,却为何“民不加多”?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战国·策魏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愿:
(2)秦果日以强 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18.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段中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16、①希望 ②一天天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7、(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评分:2分,省略主语没有补出的扣1分)
18、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5.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注意:不要求加标点)。(3分)
6.“鹬蚌相争”这则成语的寓意是什么?(3分)
7.苏代对赵惠王说“鹬蚌相争”这一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8.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曰/出/出/鹬/舍/之/
6.比喻双方争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7.借用“鹬蚌相争”的故事讽喻赵惠王,使他明确赵燕相互斗争的不利之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8.从“鹬蚌相争”的故事明确赵燕相互斗争的害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B: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患:疾病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及:比得上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D: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