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16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怅恨久之B.辍耕之垄上C.渔人甚异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

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

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善留侯张良 素:_______________ ②去不义 亡: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杀人,臣之 活:_____________ ④张良出,项伯 要: 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 B 

2. A

3.①素:向来,一向     ②亡:逃亡,逃跑  ③活:使……活        ④要:同:“邀”,邀请

4.①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或不同寻常的事)。(关键词:所以、非常。判断句“……者, ……也”句子通顺)②期望项伯(或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恩德。(关键词:具、倍,句子通顺)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救活,使……活 明告 B: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跟随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解脱 D: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伐”意同“功”,功勋 计持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B.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良曰:“长臣。” ②樊哙覆其盾

D.①沛公默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分)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分)

10.D

11.A

12.D

13.B

14.(1)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怎么应付这件事呢?”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意。由上文“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遇”,应为“款待,对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A项,“以”后面加的是名词,都是介词,把。B项,“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处所。D项,“然”:①形容词词尾;②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审题很重要,从题干可以知道对象是项伯,特点是重义气、少谋略,表现的方式可以是直接,也即本人的言行(即可排除别人的评价,别人的事情),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别人对他的评价。采取排除的办法,②表现张良的谋略;③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④是刘邦的话。排除这三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B项,“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默然”译为沉默的样子,“固”译为本来、原本,“为之奈何”固定用法,译为怎么应付这件事。(2)“岂”译为怎么,“而”表示转折,译为然而、却,“义”词类活用,译为讲信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之:到,往

C.吾得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2.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韩王送沛公 B.窃大王不取也

C.谁大王为此计者 D.君我呼入

23.下列各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项伯曾在秦时与张良一起出行游玩过,所以两人交情很深。

B.刘邦听闻紧急军情后,积极拉拢项伯,可见他胸有城府,颇有心机,其实是在利用项伯。

C.项伯回至军中,竭力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气氛暂时趋于缓和。

D.项王从一开始听闻“沛公欲王关中”时的大怒,到此时听信项伯的劝谏并当场“许诺”,这充分显示了他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

21.D

22.B

23.A

【解析】

21.

试题分析:谢:谢罪,请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B项“为”译为“认为”,动词;其他三项都译为“替,为”,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A项中“游”不能理解为“游玩”,而是“交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习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C.项伯杀人,臣之 活:存活,生存

D.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长

B.良入,具告沛公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击破沛公军

D.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具沛公言报项王

14.下列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为击破沛公军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D.籍何以至此

【答案】

12.C

13.B

14.D

【解析】

12.

试题分析:C项中“活”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这句话是项伯杀人,我使他活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于”介词,对;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C项前一个“为”动词,作为,担任;后一个“为”介词,给,替。D项前一个“以”连词,用来;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省略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B项属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2.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5.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B.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良曰:“长臣。” ②樊哙覆其盾

D.①沛公默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5.D

16.A

17.D

18.B

19.

(1)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怎么应付这件事呢?”

(2)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解析】

试题分析:

15.遇:对待。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如此题把“遇”解释为“相遇”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的例子,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重点考核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16.A介词,把;B副词,于是/副词,才;C介词,比/介词,在;D形容词词缀,…的样子/连词,然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此题均为课本的经典例句,注意记忆积累。

17.①是刘邦让张良做的事情,③是当年张良做的事情,④是刘邦请求项伯做的事情。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项伯济”,品质是“重义气,少谋略”,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是刘邦让张良做的事情,③是当年张良做的事情,④是刘邦请求项伯做的事情。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18. “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文中没有依据。

19.重点词语:“固”“且”。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固”“且”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B.素善留侯张良好 善:与……交好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D.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对待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B.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

A:项王、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B: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 C:亚父、项王、项伯、张良、沛公 D: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