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专业,谈谈《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的设计思想?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试分析“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的含义,能配以实例分析更好。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的能力。
下列句中加点的“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相如因持璧却立 D:乃因史记作《春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指代对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 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相如 D: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萧何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 (《泾溪》)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 (《史记》)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荀子)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泾溪》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史记》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下列言论,符合法家思想的是
A:“虽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