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对下列加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④屈平既绌 ⑤蝉蜕于浊秽 ⑥其后楚日以削 ⑦靡不毕见
A:①②/⑤⑥/③④⑦ B:①③/②④/⑤⑦/⑥ C:①③/②/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下列句子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我离开亲戚朋友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您高尚的节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翻译:(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乱政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C: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翻译: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 D: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翻译:这是百世不解的怨恨,又是赵国的羞耻,可是大王却不懂得羞耻。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 恨,痛心 明 B: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出现 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大概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选出划线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故水潦尘埃归焉 C:明道德之广崇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下列各句中都有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此四者,天下穷民而无告者。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④其人家有好女者,多持女逃亡。 ⑤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原不肯给他。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每颁布一条法令,别人就攻击他,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D: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规律,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1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13.D
14.C
15.A
16.B
17.(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3)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言实词。D项的“明”,根据句意,此处应为动词,阐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言虚词。A项,①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②中的之是代词;B项,①中的 “而”表承接,②中的“而”表转折;C项,“以”都表目的的连词;D项,①中的“为”,担任,②中的“为”,制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是作者针对“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进行的评价。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说的《离骚》的特点。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错误。文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意思是“(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为:制定,起草;伐:夸耀。(2)称:用……称呼,用……作比喻。(3)茕茕独立: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吊:安慰。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近事,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