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11.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1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
10.D
11.A
12.D
【解析】
10.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厌,满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以”,这里和“为”组成一个词,意即“以……为”,即:“把……当作”。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加以判断,“东道主”,“行李”都比较简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厌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
④ 亦去之。 去: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 既东封郑 ④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11.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④⑤⑥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9.①把……当作边邑 ②满足 ③扩张 ④离开
10.D
11.D
12.①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句意1分,“东道主”,“行李”各1分)
②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句意1分, “赐”1分,补出后半句的主语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实词时要依据语境、词性,联系上下文内容,不能凭空猜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以:介词,因为 / 介词,拿,用;封:把……当作疆界 / 疆界。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在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结合上下文,依据语境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①是郑伯劝烛之武出使秦国的理由;②是烛之武去拜见秦伯;③是烛之武向秦伯坦言,秦晋围郑,郑已知会灭亡。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依据排除法选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逐字翻译,把单音节字变成双音节词,然后组合,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东道主”“行李”“赐”。
考点: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
B.夫晋,何厌之有?(满足)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D.亦去之。(离开)
1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15.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16.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2)夫晋,何厌之有?
13.A
14.D
15.D
16.
①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考察点:“东道主”,“行李”)
②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①把……当作边邑②满足③扩张④离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以:因为/把,用 封:把……当作疆界/疆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②③不当,排除后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5-7题。(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利于晋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D.又欲肆其西封
6、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③④/②⑥/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越国以鄙远 鄙,边界
C.以乱易整;不武 易,改变
D.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5、B(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其他项是代词)
6、B(用在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的/代词)
7、B鄙:把……当作边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1、B 2、A 3、D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18题(12分,每小题2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D.、又欲肆其西封
1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15、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以其无礼于晋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燕王拜送于庭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13. B解析:B为语气词 , ACD为代词
14. A解析:①③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15. B解析:例句与为B被动句 A为判断句 C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D为宾语前置句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5.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7.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 )(2分)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
14.C
15.D
16.C
17.C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大意可知,济:渡河。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结构助词,的;A,用在主谓句间,表取独,无义;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为状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为状语后置句。所以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体现的是郑国实力弱小,不属于退兵的理由。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许君焦、瑕 许:允许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削减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唯君图之 行李之往来
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略
略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后面题。(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1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5.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2分)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竖子不足与谋
16.翻译语句(8分)
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3.B
14.A
15.B
16.①倘若灭掉郑国而对你有好处,那我就冒昧地拿忘郑这件事来麻烦你.
②(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表希望或商量的语气。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③④句中的“之”均为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②⑥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⑤“唯君图之”,为代词。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C状语后置句;D为省略句。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亡、烦、封、肆、阙、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B(表希望或商量的语气)
【小题2】A(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助词“的”/代词)
【小题3】B(宾语前置)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