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时习之 学不思则罔

B.仁在中矣 恕乎

C.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 寒暑易节,始一反

3.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1.  B 

2. D

3.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诲女知之乎

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③人皆见之

④小人之过也必文

⑤民信之矣

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⑦闻弦歌之声

⑧是鲁孔丘之徒与

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C.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结合着“之”所在语句具体语境分析判断。①③⑤代词;②④⑥取独;⑦⑧结构助词。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 下列各选项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诲女知之乎 如日月之食焉 而谁以易之 B:举直错诸枉 无欲速,无见小利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C:毋吾以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君子一言以为知 D:夫子矢之曰 植其杖而芸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③已矣乎 ④昭公知礼乎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个名句,在右边对话栏中举一个名人事例并加以说明佐证,不少于80字。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对话栏

例如


解析:

原文要点讲的是即使君子也会犯错,但他们勇于改过;所以所举例子要恰当,古今中外名人即均可,但事实一定要确凿;举例后一定要结合原文稍事展开一下说明。)(5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文中提出了知错必改的观点。


解析: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