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直错诸枉”这句话中“错”的意思是:()

A:犯错 B:错误 C:措施 D:放置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哀 公 问 曰 何 为 则 民 服 孔 子 对 曰 举 直 错 诸 枉 则 民 服 举 枉 错 诸直 则 民 不 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哀公问道:“要怎么做才能使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信服;提拔不正直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服。”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②,不仁者远矣。”

(选自《论语•颜渊》)

【注释】①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贤臣。②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2)在孔子看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②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

(2)孔子认为,只有能够辨别出正直的与不正直的人,并且做到推举出正直的人,疏远不正直的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知人”。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够)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是多么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皋陶,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汤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伊尹,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并翻译划线句子。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随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错,同“措”,放置,安排。)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句: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就服从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之上,人民就不服从。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⑥畜君何忧 ⑦蒙故业,因遗策 ⑧今也则亡 ⑨于吾言无所不说 ⑩举直错诸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⑤⑧⑨ D:①②④⑦⑩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是鲁孔丘与?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举直错诸枉

2. 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 不仁者远矣 ②足食,足兵 ③子路从而后 ④ 能使枉者直 ⑤举直错诸枉 ⑥所谓立之斯立 ⑦ 过而不改 ⑧非道弘人 ⑨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A:①/②⑧/③⑦⑨/④⑤⑥ B:①③④/②⑥⑧/⑤/⑦⑨ C:①④⑤/②⑧/③⑦/⑥⑨ D:①④/②⑥⑧/③⑦⑨/⑤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居,吾语女 B:夫子矢之曰 C:夫子时而后言 D:举直错诸枉

(一)课内翻译

1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4.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够独自保全。(关键词以、丧、盖、完)

14.选拔正直的人安置他们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关键词举、直、错、诸、枉)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知:通“智”。②乡:同“向”,过去。③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④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⑤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根据上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本章论述了 的问题。

①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孔子的“爱人”思想?

【小题】

①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②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小题】①仁和智。②“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


解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选段简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泛爱众”,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