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条训释与“拯黎元于仁寿”中“仁寿”之义不合()
A:仁,长也 B:仁寿谓长寿 C:《论语注疏》:仁者少思寡欲,故多寿考也 D:《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老子》。( )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部分内容,根据要求答题(5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2.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约: (1分) (2)造次: (1分)
13.请说说选段对仁者行仁提出怎样的要求? (3分)
12.约:穷困,困窘;(1分) 造次:紧急,仓促(1分)
13.仁者要安于仁道,坚定执着;仁者有正确的义利观,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否者,宁受清贫。(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仁者安仁”指出仁者是安于仁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指出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指出贫穷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的,就应安于贫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博我以文 B: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饭疏食饮水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6. 请用“/”为以下语段断句(4分)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孟子·尽心上》)
6. 请用“/”为以下语段断句(4分)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不能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急于知道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爱一切的人,因为他急于爱亲人和贤者。” (《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2012版)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环境对人的德行修养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择“仁”而处,收到仁德者的熏陶,从而养成自己的仁德。无论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环境中还是长久地生活在安乐环境中,都要安心地实行仁德,不能矢其本心。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课文名句默写(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2)子曰:“ ,小人喻于利。”
(3)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
(6)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有杀身以成仁(2)君子喻于义(3)逝者如斯夫(4)友直,友谅,友多闻(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6)君子学以致其道。(7)敏于事而慎于言 (8)博学而笃志(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解析:
无
六、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后期的孔子,最为主张“仁”,于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意为:人若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人若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诚然,仁,是重要的。没有仁,便没有礼;没有仁,便没有乐。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是因为他有一颗对万物众生的仁爱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贞观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为他有一颗对百姓子民的仁爱之心。汉文帝之所以能成因“亲尝汤药”闻名的孝子,是因为他有一颗对母亲的仁爱之心。不同的荣耀背后总有不同的执着,不同的执着背后总闪烁着温暖人心的仁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60分)作文。
参考:
同学们可以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参考: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