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乃遂见樊於期 ( ) (2)计不知所出耳( )

(3)偏袒搤捥而( ) (4)封之 ( )

10、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王 属予作文记之

B.樊於期偏袒搤捥进曰 吾以捕蛇独存

C.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真不知马也

D.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寡助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行为?(2分)

[d4c7abda38121ba3.gif]

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念

B.而右手其胸 椹:刺

C.樊於期偏扼腕而进曰 袒:袒露

D.封之 函:用匣子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父母宗族,皆戮没

B.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C.若属皆且为所

D.且君尝晋军赐矣

1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在太子丹不忍心杀掉樊於期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前去向樊於期献报仇之计,促使樊於期自杀。

B.樊於期的自杀显示出他对秦王的痛恨和对荆轲的信任,也表现了樊於期作为一个武将的义勇刚烈。

C.荆轲对樊於期说的一番话,言辞委婉恳切,虽然未直接说明来意,但樊於期还是听出了其中的含义。

D.当太子丹听说樊於期已经自杀身亡后,表现出极度的哀伤,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计行事。

13.A

14.D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13.A项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实际也是考查实词。D为:给予,本句是双宾语句,其他三项加点处均为被动格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积累】“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言辞委婉恳切”错误,“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祭”,直接说明来意,丝毫不委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言辞委婉恳切”错误,“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祭”,直接说明来意,丝毫不委婉。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

B.秦王必说见臣 说:答应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D.臣左手把其袖 把:抓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⑤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刺秦的“信物”而诱使樊於期自刎。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3分)B(应为“喜欢,高兴 ”,同“悦”)

5.(3分)A

6.(3分)D

7.(8分)⑴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⑵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荆轲刺秦王》中的语段,回答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伏尸而哭,极哀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3分)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10.B

11.C(A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B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于”:都是介词,在。D项,“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

12.B

13.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穷:贫穷

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痛骨髓 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B.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夫人之力不及此

C.右手揕其胸 因人之力敝之

D.遂私见樊於期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选出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一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D

6.B

7.C

【解析】

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平时复习要落实好注释。D项中的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而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辨析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B项两句中的“微”都是动词,译为没有。A项 于:介词,从/介词,对。C项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转折,却。D项 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文言文的句式。例句 “见陵”译为被凌辱,见表被动,例句是在句式上讲是被动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B项为定语后置句,应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C项“皆为戮没” 译为都被杀害,是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事具告”,译为把事情详细的告诉他。所以答案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4.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 B.秦王必说见臣 说:答应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D.臣左手把其袖 把:抓住

15.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是( )(2分)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⑤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6.15.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刺秦的“信物”而诱使樊於期自刎。

17.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13.B

15.14.A                                                                             

16.15.D

17.16.(1)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我就无法接近秦王。

(2)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来为他送行

【解析】

14.1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B项“秦王必说见臣”中的“说”联系前面的句子“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可以知道应为“喜欢,高兴 ”,同“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1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抓住要求,“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然后采取排除的办法即可。“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这几句单独来看不能体现其“勇而多谋”这一特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15.

试题解析:题目问的是“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D项,“心狠手辣”错误。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16.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行”,前往;“信”,信物;“亲”,亲近。第二句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陵”同“凌”;“见陵之耻”是被动句,“见”表被动。第三句中,“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白衣冠”名词做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

B. 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乃得有报太子 丹不忍己之私

B. 常痛骨髓 以其无礼

C. 右手揕其胸 因人之力敝之

D. 遂私见樊於期 请荆卿曰

15.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3.A

14.D

15.D

16.(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2)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诚,副词,果真、如果确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以”,前者是介词,用来,后者是介词,用;B项,“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对于;C项,“而”,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后者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都是连词,于是、就。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其中,D项,“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者”字为标志的定语后置,“衣冠”“送”;(2)“微”、“谒”、“信”,文章大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看,回头看

C. 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诚能得樊将军首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对刺秦王一事是积极主动的,他表示即使太子不说,他也要请求行动。

B. 樊於期之所以愿意为刺秦王而牺牲自己,是因为秦国对他实在是太刻毒了。

C. 为刺秦王,太子丹花费百金买下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加工。

D. 除秦武阳外,荆轲还想和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终因此人住得太远而放弃。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顾: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

【小题2】A(A.假如没有  B.如果 /确实、的确  C.被/替  D. 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小题3】D(放弃的原因是因太子丹催促上路)

参考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全部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对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而又友善地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今日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毒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求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