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层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是老虎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消灭好比是龟玉在椟中被毁坏。二是将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守人,虎出来伤人、龟玉被毁,看守人有责任;而季氏对颛臾动武,是季氏家臣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阅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

一是将季康子比作老虎和犀牛,将颛臾比作龟甲和美玉,说明季氏攻伐颛臾必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守笼护柙之人,批评他们的失职。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虎兕出于柙

A:是社稷之臣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请以战喻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跌倒

C. 且尔言过矣 过:责备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虎兕出于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⑥ D. ④⑤⑥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过:犯错

【小题2】A项到,介词;B项在,介词;C项引进对象,不译,被,介词;D项对,向,介词。

【小题3】

9.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虎兕出柙 而谋动干戈邦内 B: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百亩田,勿夺其时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危而不持,颠不扶 D:移粟于河内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主管祭祀的人

C.丘也闻有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D.安无 倾:倾覆

2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黄鹤飞尚不得过

B.何以伐? 因长句,歌以赠之

C.则修文德来之 斧斤时入山林

D.龟玉毁椟中 冉有、季路见孔子

2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9.A

20.A

21.A

【解析】

19.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项,责备,动词。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两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第一个“为”是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为”是动词,“创作”;C项,前一个“以”是连词“来”,后一个“以”是介词“按照”;D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在”,后一个“引出对象”。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1.主谓之间要停顿。2 .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推辞

C.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谋:图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2分。其中反问句1分,“颠”0.5分,句意翻通0.5分。)

(2)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2分。其中使动用法1分,句意翻通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虎兕出于柙, ,是谁之过与?

龟玉毁于椟中

危而不持,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是谁之过与?(《论语》)

颠而不扶    龟玉毁于椟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