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下列句子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为”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为韩王送沛公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 耳得之而为声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妥的一项是【 】
A: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在……方面,从……中) B:业精于勤、荒于嬉。(在)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对,对于) D: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向,对,对于)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恩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举(之)以予人。省略宾语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C: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D: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主语
在下列文言句子中句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梁文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分句省略 C: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被动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
(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要是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3)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关键字(1)“所以”译为用来,借以;“足以”译为足够用来;“信”译为实在,判断句式。(2)“盖”译为如果;“曾不能”译为曾,竟,简直。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3)“焉”是代词,译为那里;“于”译为在;第二个“而”译为却,表示转折;“其”译为反问,难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所以”“盖”“焉”“于”等。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二)翻译题(5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力而未能达到,可以无所悔恨,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吗?(“焉”、省略‘却没有到达’、“其”、“孰”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