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一阕《水调歌头》的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文中所述的“夜游赤壁”和“中秋夜饮”( )
A:“夜游赤壁”发生在前 B:“中秋夜饮”发生在前 C:两者同年发生 D: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了四年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 ,可以吗?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贵族家的狗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告官。 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1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于是余有叹焉 B:余于仆碑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月出于东山之上
7.判断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渺渺兮予怀 D:苏子与客泛舟由于赤壁之下
【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已经,……以后) B: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农历十六) D: 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不久)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今安在哉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D:知不可乎骤得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 B: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C: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溪水即使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善于映照万物。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借写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比兴婚前女主人公容颜的鲜艳明媚。
(2)《赤壁赋》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文中具体写泛舟的句子是“ , ”。
(3)刘禹锡《陋室铭》中以“ , ”两句极为精练地写出了陋室书斋清幽的居住环境。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沃若”“苇”“凌万顷”“苔痕”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