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从句式特征来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厌之有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以乱易整,不武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以试人,血濡缕

7、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秦王购之金千斤 C:见燕使者咸阳宫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9~13题。(20分)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B.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何厌之有 厌:厌烦

D.既东封郑 封:把……当作边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C.君之其难也 吾其还也

D.以乱易整 敢以烦执事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正面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9C(厌:满足)

10D(都是介词,用;A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却;C项代词,那/语气词,表商量、希望语气,还是)

11D(①从侧面、②④⑤从正面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12C(无中生有。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13(1)(您)为什么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削弱了。(句子大意2分,“焉用”“陪”各l分)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句子大意2分,“所与”“敝”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夫晋,何之有 厌:厌倦

C.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以乱整 易:替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乱易整,不武 ②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①因人力而敝之 ②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

C.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D.①吾还也 ②会怒,不敢献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1.B

12.C

13.B

【解析】

1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后面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见前面是说晋国没有满足的,“厌”应解释为“满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句子的语境分析其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C项,两个“也”都表示判断。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因为。B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D项,第一个“其”,表商量语气,还是;第二个“其”,代词,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B项,“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有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一段,文章明确说明是“佚之狐言于郑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拒大王

B.①是寡人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吾还也 ②则或咎欲出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9.A

10.B

【小题3】B

【小题4】(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4分。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4分。夫人,因,所与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应该为“满足”,题中“厌倦”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 用法”。然后比较选项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代词,那,后者是语气副词,还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赶考常考的文言虚词中有18个,考生要系统的记忆,答题时结合句义、语法来判断用法和意义。“之” 除了选项B.“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外,还有以下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与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不符,应该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许:答应,济:渡过,版:防御工事;(2)夫人:那个人,因:依靠,所与:同盟者。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题中的“夫人”;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急:危急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D.失其所与,不知 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即患秦兵之来

B.夜,缒而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D.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郑国危在旦夕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撤兵,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能。

B.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却先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继而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体现了他高超的游说本领。

C.在秦郑结盟的情况下,晋文公拒绝了大臣子犯提出的攻打郑国的请求,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D.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是详叙,而其他方面如退师的前因后果等只作简略交代,为略写。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1.D  2.A   3.B


解析:

1.与:结交,亲附。2.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表修饰关系/表顺承关系  C.介词,对/介词,向  D.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3.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再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具有的种种好处。

参考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子犯请击之

与“以其无礼于晋”中“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燕王拜送于庭 B.使毕使于前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苟全性命于乱世

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 )

(1) 既东封郑 (2) 公从之

又欲肆其西封 臣之壮也

A.(1)相同,(2)不同 B.(1)相同,(2)相同

C.(1)不同,(2)相同 D.(1)不同,(2)不同

下列句子属于激起秦穆公痛恨晋国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国,指秦国

D.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越国鄙远 敢烦执事

B.失所与,不知 吾还也

C.行李往来 是寡人过也

D.若亡郑有利于君 今急求子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14.C15.D16.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