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蝶恋花》中“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一夜未眠的相思之愁苦。 B: 《氓》是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中以一位弃妇的口吻叙述了她与丈夫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过程,抒发了悲愤伤感的情怀。 C: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写忧愁异曲同工,都是把无形抽象的忧愁写得有形可感。 D: 《雨霖铃》中,柳永采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采用铺排的技巧将别离前、别离中、别离后的痛苦、思念之情渲染到了极点。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词准确,使用了避讳等手法,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缅怀革命导师马克思。 B: 《不自由,毋宁死》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帕特里克·亨利针对温和派和保守分子的妥协和解主张,极力反对,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C: 《简笔与繁笔》中,作者采用了例证、引证论证法,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D: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选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文中的围观看客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都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没有同情心的,他们的形象是完全相同的。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子认为,前期法家的商鞅只讲“法”而不讲“术”,慎到只讲“术”而不擅长“法”,申不害主要是强调“势”,三者“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是尽善尽美。 B: 墨子的基本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其核心是兼爱。 C: 荀子,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曾任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祭酒。他在《天论》一文中提出了“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D: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如果将这种思想放在漫长的古代历史进程中及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思想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振聋发聩,意义非凡。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C: 征、辟只征召布衣出仕,与“岔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答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未完说法。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曹禺,原名万__,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著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著名作品。 B: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创作以小说和杂文为主,他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C: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陈子昂、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D: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5.下列有关《三国演义》 和《老人与海》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叙述故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平铺直叙,也有插叙,插叙大多是写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 《三国演义》中,关羽奉命把守华容道时,面对溃败逃来的曹操,他念及旧恩,放走了曹操,并事后向诸葛亮请罪。
C.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费尽千辛万苦捕获的大马林鱼,在归途中被鳖鱼吃的只剩下一副白骨架。
D. 《三国演义》中,赵云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就弃之而投奔刘备,刘备很赏识赵云的才能与胆量,并委以重任。
D
【解析】试题分析:赵云先投奔的是公孙瓒。
7.下列对名著子夜的欧也妮葛朗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夜》以“吴老太爷进城”开篇,主要在于点明时代的特点,侧面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通过吴老太爷的暴卒,象征衰朽的封建势力必然崩溃。 B: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有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格两面性。在性格上看似精明强悍,胸有成竹,可实质上举措乖张,全盘皆输。 C: 葛郎台看到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时,他的“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只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表现出葛朗台对金子强烈的占有欲。 D: 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抓”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他吝啬的本性。
6.从逻辑学来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面几种:①全同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禺——《雷雨》作者 全同关系 B: 青年——学生 交叉关系 C: 文学作品——小说 包含关系 D: 黑色——白色 矛盾关系
4.下面关于元杂剧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大都每本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或一场,楔子一般类似现代话剧中的序幕。 B: 元杂剧中的说白韵散杂陈,说白包括独白和对白等;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效果和动作等。 C: 元杂剧一剧四折由主角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旦主唱称“旦本戏”。《窦娥冤》即是旦本戏。 D: 元杂剧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窦娥冤》中“正宫”是曲牌名,“端正好”是宫调。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如《张衡传》:“观太学”。 B: 丈人,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丈”也是对年长者的敬称,如《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便是如此。 C: 《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春秋,这里指人的年纪,与“春秋鼎盛”,“富于春秋”,“虚度春秋”中的“春秋”同。 D: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