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的歌词,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任选角度,鉴赏这首歌词。要求表达明确,分析合理,150字左右。

②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为开头,另写三段话,表达你对“家国”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晰,150字左右。

③作者说,他创作这首歌词的时候,是被窗外升起的太阳和手边的一片面包激发了灵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一刻?写一写那一刻对你的触动。要求情感真实,细节描写恰当,150字左右。

自己

第一,要保持希望,在每天清晨太阳升起。不用太在意,这一手的遗憾。用一片面包,解决你的不安。

第二,切记不要与自身的平凡为敌。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得不像自己。你曾慌乱过你的年华。实然,你们的每一天都一样,面对的是同一个太阳。

第三,与自己所处的现在促膝长谈。写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情感。如若变成生命中的情不自禁,那就用最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

28.微写作(10分)参照2014年高考微写作评分标准。

24.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4月23日,与很多文学巨匠的出生或辞世相关联,因此这一天被命名为“世界读书日”。请写一段文字,抒发你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②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快要结束了,三年来你一定经历了很多次主题班会。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主题班会的某一场景。要求主题突出,形象生动。

③最近有网上消息说“在新修订的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请写一段文字,发表你对此一举措的看法和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24.【答案】略

【解析】

①是抒情类,包括两个层次。内容上是对一作家或者是一部作品的感受,也就是对这个人或这本书的看法,从这个人或这本书上,你能学到什么。要求言之有物;语言上是用充满感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想法说出来。可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引用作家经历或者是书中情节。

②是场景描写。内容是高中、主题班会、印象最深的场景。所以首先要交代的就应该是所要描述的班会的主题。其次,要对这个场景进行描述,注意主次。可适当删减掉不重要的部分。第三,点出为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可适当进行细节描写。

③是议论说理类。学生可自选角度,阐发对这件事的看法,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教材中增加了国学的比重,这代表我国教育加大了对国学的重视,你对此是有什么看法。例如,赞成国学加入初中课程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学加入课程,有利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传承;国学不应该加入课程,难度过大,不利于学生学习。国学课程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没有学习的必要。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点,适当的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语言精练,论证有力。

25.以下是一幅有关“碰瓷”的漫画。近几年,“碰瓷”现象越来越多,“碰瓷”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变得越来越敏感。据说,清朝末年的一些没落的八旗子弟,手捧“名贵”赝品瓷器,故意让人“碰”碎,借机敲诈勒索。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种行为为“碰瓷”。

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请描述你看到的这幅图画。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生动。

②请针对近年频繁发生的“碰瓷”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

③如果你是驾车人,被“碰瓷”,你该如何处理。要求内容具体,措施合理合法。

很多情况下,只要坚持报警,碰瓷者会悄悄遛之大吉,车主不能怕麻烦。在警察到达现场后,如果当事人认为对方存在碰瓷嫌疑,可以私下告知交警。如果对方的确是经常犯事的碰瓷车或碰瓷者,在交警部门的系统里会有相应的记录,交警会对对方车辆车牌进行调查。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容贴近生活,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2.微写作(10分)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请为“世界爱耳日”或“世界爱眼日”写一则宣传语,并阐释之。要求:简明清晰,能吸引人。

②请以“我坚信”为开头写一段话,申述自己心底的一条信念。要求:意旨明确,有鼓舞性。

③闯红灯、酒后驾车、驾车中接打电话等行为既违反交通法规,又会给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人带来巨大安全隐患。请写一则简短的倡议书,倡议司机杜绝不良驾驶行为。要求:通俗明了,语言得体。

范例:爱眼多一点,世界美一点。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 保护眼睛就是保护自己。 让眼睛更明亮,让世界更精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微写作,可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第一个,宣传语的主题应围绕着爱护耳朵或眼睛来写,可重点描述出耳朵或眼睛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要注意语言生动、简明。第二个是扩写语段,要将自己心底的信念用鼓舞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要以“我坚信”为开头,注意主旨明确。第三个是写倡议书,要围绕司机杜绝不良驾驶行为这一主题来写,注意语言通俗明了,得体。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0.微写作。(8分)

英国作家毛姆说:“对读者来说,唯有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即便全世界没有人认同你的看法,也全然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观点只有你受用。”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

我赞同这句话。因为在私人阅读中要突出主体独立性。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对一本书就有什么样的理解。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唯有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须知:在私人阅读中产生的观点只有自己受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话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赞同与否均有可以挖掘的空间。审题时应注意几个词句:①“对读者来说”,所指的是为自己的“私人阅读”,而非为大众的“公共阅读”。②“唯有自己”, 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判断、自主发现,寻找书中的价值,不受外界(包括权威、持异议者等)左右。③“也全然没有关系”,着力强调自我发现在阅读中的重要性。④“你的观点只有你受用”,强调私人阅读的结果只对读者本人发生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议论:①是否赞同:私人阅读中要突出主体独立性。②是否赞同:强调阅读的独立性而全然不顾外界的言说。③是否赞同:私人阅读中产生的观点只有自己受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4.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文字,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150字。(10分)

校学生会准备围绕“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举行一场辩论会。正方的辩题为“纸质图书优于电子图书”,反方的辩题为“电子图书优于纸质图书”。

①为吸引更多人关注,请为本次辩论会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富有感召力。

②请描述辩论会的一段场景,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③请以辩手的身份选定一方,写一段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电子书不同与以往我们看的印刷版或纯文字形式的网页版,在形式上做到了影像资料、图文信息的完美结合。随着读者对网络小说意境的追求地不断提高,新型的网络电子书也精益求精,不但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伴有音乐营造意境,最新型的一些电子书甚至增加了“书内在线讨论”的功能,方便读者在第一时间与其他读者进行在线交流、互动。让读者的使用感受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一些新型电子书还加入了的“推荐给好友”的功能,更方便读者将最新最热的小说与朋友们进行分享。

【解析】主要说明电子书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电子书更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作文。(1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名言警句(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歌词、台词等等)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心灵的慰藉,增长我们的智慧。请介绍一句你最钟爱的名言警句,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50字。

参考例文

柳是我见过的最柔美多情的树。每到初春轻风拂面时,柳树便抽出新芽。细长微尖的叶,如美人的眉,缀满柔软的枝条。千万条柳枝垂下来,形式翠绿的帘幕。到了夏天,高大的柳树只有一小段树干露出,上端都被垂下的柳条挡住了。起风时,柳条随风飘舞,似及腰的长发披拂。古诗中有这样一句:“长发绾君心。”儿时一起在这树下玩耍的朋友啊,愿这柔软如青丝的柳条,系住你漂泊的心,天涯海角,永不相忘。

【解析】

试题分析:“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发源于微博的“微写作”,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一些文学名家正在介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大批“草根写手”异军突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力量;更有出版界推波助澜,使“微写作”开始抢占传统出版领地。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不是考查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而是对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考查。所以,语文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旨在为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募款的慈善活。各界名人纷纷参与,网络上晒出的“冰水湿身”视频受到网友热烈追捧。“冰桶挑战赛”迅速成为最热门的网络话题之一。

有人认为“冰桶挑战赛”是新颖且有实效的慈善活动;有人认为“冰桶挑战赛”为名人刻意炒作提供平台,早已偏离慈善的宗旨;有人认为“冰桶挑战赛”本身就不利于健康,不应该应用于慈善活动;还有人认为“冰桶挑战赛”已成为富人、名人的慈善,与平民无关……

“冰桶挑战赛”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答案】

参考例文

题目:“热”冰桶下的“冷”思考

冰桶挑战让地球村一下热闹了起来,短短4天时间,仅中国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筹集到的善款就已经超过200万元。不可否认,人们的热心为对抗渐冻人症、关爱渐冻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当慈善演变成风靡全球的“狂欢”,我们也必须冷静下来思考:慈善,是否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 

慈善,本是人们善心的自然流露,而在这场“冰桶挑战赛”中,它却更多地成为人们攀比、炫耀的工具。“挑战”二字成功地撩拨了人们的攀比心。像那些一夜暴红的小游戏“围住神经猫”一样,通过社交网站的快速传播,满足了人们简单而虚无的愿望——吸引更多的关注。在这种巨大的需求浪潮里,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你有没有献爱心”,而是“你敢不敢来挑战”。慈善被无视,攀比才是重点。可怜的奥巴马总统捐了钱还要被网民们调侃“没胆量”,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慈善走到这一步,令人痛心。 

从早期捐助者精心挑选着“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的受助者,到今天参与者打着“慈善”的旗号为自己做秀,慈善沦为市场,被人们无止境地消费。100美元变成了比赛的入场券,筹集到的善款造就了惊人的票房,“慈善”被买家们一手打造成最热门的购物天堂。或许短期内这个市场会因大量“热钱”的涌入而快速扩张,可长期呢?可能重新变成干涸的鱼塘,谁也无法从中受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早在2011年,中国的孤儿人数就已高达71万,一场挑战赛能筹集的善款确实是杯水车薪。我们不可能为所有需要救助的人发起无数类似的“挑战赛”。就算可以,任何一个活动都总有保鲜期,过了就无法再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们需要一个健全的体系去支撑慈善,而不是一次冰桶挑战。当社会出现了慈善的需求,必然是社会发展不到位,政府自然首当其冲。为什么帮助渐冻人的是民间组织而不是政府部门?为什么政府没有支持渐冻人症等罕见病治疗新药的开发?为什么捐助人总是找不到可信赖的、便捷的、高效的捐款途径和单位?只有完善的体系,才能使我们不再依赖“挑战”,才能确保慈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冰桶挑战难以再被复制,也不应再被重演。或许我们都应冷静下来反思,才能让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浪变成持久温和的暖流。

【解析】

试题分析:所给的题目是热点时事类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在写作时既要紧扣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又不能人云亦云;既要多角度展开分析,又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冰桶挑战赛在短短时间内为“渐冻人”筹集了数百万的善款,这显然是件好事,但这种挑战赛也引来了争议。我们应看到挑战赛更多地成为人们攀比、炫耀的工具,我们都应冷静下来反思,才能让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浪变成持久温和的暖流。我们还应认识到政府在慈善方面的缺位和公信力的缺失,使其见解更为深刻。写作时可以在肯定冰桶挑战为慈善作出贡献的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着重分析其给慈善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慈善行为变成攀比、炫耀的工具;使慈善沦为市场,消解慈善的效果。还应高屋建瓴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健全的体系去支撑慈善。文章分析要有理有据,逻辑严谨,语言巧用修辞,富有表现力。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放假是每一个学生向往的状态,尤其是刚听到放假的那一刻,那种感觉是无法言喻的。就你感觉最深刻的一次放假经历,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小作文。

要求:(1)请在最后用一句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

(2)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3)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放假的感觉真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时间的长廊里,我们又送走了紧张的一个学期,迎来了又一个暑假。每当老师宣布:“期末考试完毕!明日开始放假了…还没等老师的话说完,我就欢呼起来:“放假了!放假了!”老师再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了,心里只想摆脱书本的束缚。一拥而出,奔向回家的道路,开开心心的过着我的暑假生活。

走出教室,我深呼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像一只氢气球,在上学的日子里老师紧紧地牵着我。放假了,老师放开了手中的线, 让我飞向梦想的地方。

放假的感觉真好啊!早上睡到十几点钟才睁开朦胧的睡眼,不慌不忙的穿上衣服,再也不用担心爸妈的催促。津津有味地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再也不用三天两头只看一次电视了。抱上一本闲书故意走向父母身旁,再也不用怕父母反对了。

我抬头仰望天空,感觉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白云也比以前更白了。迈着轻快的脚步,我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快乐小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不可丢落题中的三点要求。作文的主题时要表现放假的欢喜,要用动作暗示出心理的变化,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问、引用,可以选用两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5.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祸患常积于忽微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造成的后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由此可联想到的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材料适合写议论文。可拟一个出彩的标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山水?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8分)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生动、流畅,不少于300字。

示例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山水田园诗,传递了文人墨客的人格精神。

魏晋六朝在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上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场黯无天日,于是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便纷纷从功名利禄中逃遁出来,去寻找自己的人格存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自然地便一下子找到了老庄。老子的“无为”与庄子的逍遥观,成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崇高感;面对涓涓的流水,会产生一种柔美感。大自然的雄伟高大、宽阔阴柔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现象,“崇高”“优美”等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

示例2: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自古文人多命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认清了自己的“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8分。观点明确,1分;论据充实,4分;语言生动、流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微作文,此类作文,要根据题干要求,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组织答案时,首先要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时代背景、理想追求等角度分析阐述,然后再结合着山水景物的特点来阐述中国古代诗人可借助山水田园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可以寄寓在景物的描写里面。注意字数的限制。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