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进谏对象是

A:秦始皇 B:秦缪公 C:秦孝公 D:秦惠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有约束者也。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羞,不忍为之下 ②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 B: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②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①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②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D:①每出约束,必称神师C.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 璧有瑕,请指示王 C: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见臣列观 B:拜送书于庭 C:召有司案图 D: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幸,是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敬。

C.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九位宾客上殿,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D. 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烧着开水的大锅中烹煮而死。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侧面突出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B. 蔺相如将和氏璧献与秦王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借“璧有瑕,请指示王”

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并以“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

C. 蔺相如暗中让廉颇带人将和氏璧护送回赵国,自己留下来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最终取得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D.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比卿低一级。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3.B

14.C

15.C

16.(1)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欺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计策没有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2)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不曾有坚守契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解析】

13.试题分析:正确断句为: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4.试题分析:“依次传呼接引九位宾客上殿”错误。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依次传呼接引九位宾客上殿”错误。

15.试题分析:“蔺相如暗中让廉颇带人将和氏璧护送回赵国”错误,原文为“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见”“患”“坚明约束”“诚” “负”“ 间”和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10.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11.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1)D

(2)A

(3)B

(4)①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②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③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赵国,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案:通“按”审察,察看。B项“引”,根据前后语境,应该是延请的意思。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10.

试题分析: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蔺相如”,品质是“智”和“勇”,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情:实情,真实的。窥:伺机图谋。判断句式。②欲:想要得到。曲直:对错,是非曲直。③奈何:为什么,怎能。怀:怀揣,怀藏。直:有理,理直的一方。反问句注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本题的“秦国”“赵国”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如本题“直”等。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臣愿奉璧往使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③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④召有司案图 ⑤拜送书于庭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A:①③④⑤⑦⑧ B: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