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3题。
大 美 之 美
阿 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28日 第15版 , 编者有改动)
16.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4分)
答:
17.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5分)
答:
18.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
【小题1】(4分)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大跨度、大视角的大气,显出阳刚与雄浑的自然和谐之美,而近观则只有干燥的土壤和碎石,既无情致,也无美感。(答远观之美的得2分,答出近观之不美的得2分,共4分。)
【小题2】(4分)(1)从文意上说,承接上文,因为不忍濯足,所以意浴,体会“澡雪精神”,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心灵洗涤;
(2)从目的上说,写西藏山水,要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影响,写作角度由山水转向自身,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3)从结构上说,升华主旨。在大美面前,个人不可亵玩,只能让人用雪水洗涤世俗污秽,使得灵魂完美。
(大致意思对即可,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小题3】(7分)(1)美是有层次的,西藏的山是岑寂肃穆的,充满阳刚与雄浑,原始与宏阔,简洁与刚健,无疆无界,西藏的水清澈湛蓝,端庄圣洁,海一样的情怀,熠熠生辉,与山一起构成恢弘的大画面,两者相依相融,显出一种自然和谐崇高庄严的美。(只答出西藏的山水有别于别处的湖光山色,有一种独特的美,可得2分;若加上独特美的特点概括,则可给3分。)
(2)西藏的山水还融入了人类的精神,比如“阳刚、雄浑、端庄、圣洁”,这都是自然在人类面前显出的崇高、神圣和伟大,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感,可以净化人的精神、灵魂,这也是本文提示的山水审美的主要价值之一,所以是“大美之美”。(写出前1点得3分,写出后1点得3分,两点都答得较完整的可得7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____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__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__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__自身的变革。__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__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__的信任,民众与__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__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__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____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__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__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__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6.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17.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8.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1】(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小题2】(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1分)(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2分)(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2分)
【小题3】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3分);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说出表达效果1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读下面一则简讯,按要求作题(5分,①小题2分,②小题3分)
①在近年内地港口业引进折合人民币350亿元的外资中,②香港各大财团的投资占了将近九成,③遍及天津、南京、宁波、厦门、武汉等10多个港口。④当地政府还鼓励外商、侨胞和市民以股份形式投资港口建设。
⑤港商投资内地港口的趋势是由试探性投资港口边缘业务转向大举投资港口主体业务;⑥由沿海地区开始向广阔的腹地挺进;⑦融资渠道多样化,⑧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1)文中有一句话与报道中心无关,应删去。这句话是(只填序号)
(2)请给这则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5分)(1)删去的句子:④当地政府还鼓励外商、侨胞和市民以股份形式投资港口建设。(2分)(2)港商大举投资内地港口业。(3分)
无
下面四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 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 既然你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A
B项中“赏识”一词用在老师身上明显不妥,C项中“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不符合外交用语庄重的特点,D项对老师说“身体欠佳”也不够妥当。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侮蔑 飘渺 杀一警百 流言飞语
B.告罄 针炙 焕然冰释 怡然自得
C.亵渎 恰谈 暴殓天物 销声匿迹
D.教唆 讹传 味同嚼醋 声名雀起
A
(B炙—灸 焕—涣;C恰—洽,殓—殄;D醋—蜡,雀—鹊)
下列词语中加点宇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竦(sǒng)身 帷幄(wò) 敛裾(jū) 夜缒(zhuì)而出
B.浸渍(zì) 狙(zū)击 誊(téng)写 翘(qiáo)首以待
C.扣舷(xuán) 愀(qiǎo)然 尸骸(hé) 茕茕(qíng)孑立
D.摒(bìn)弃 嗔(chēn)目 绮(qǐ)罗 渐(jiàn)车帷裳
C
(A项全对;B项“狙”读“jū”;c项“舷”读“×ián”,“骸”读“hái,,“茕”读“qióng”;D项.“摒”读“bìng”,“渐”读“jiān”)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政府将医疗体制改革委托给了包括国内著名高校、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6个机构,每个机构将各自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一套方案。
B.能否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过的土地调控政策实现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C.中国证监会所属的应急处理中心监测互联网,在某证券网站提供的多款证券交易软件的安装程序中捆绑了木马程序,这对网上金融交易危害极大。
D.认真学习口腔保健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是我们获得口腔健康的有力保证。
D
A 把“改革”委托,搭配不当 B. 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C. 缺谓语,“在某证券网站……”前须补“发现”一类的动词谓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为了应对眼下的经济危机,奥巴马表示:将推迟对富人增税的竞选承诺,关于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增强工人组建工会能力等棘手问题,也不会立刻着手解决。
B.“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着中国继俄、美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独立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C.防控甲型H1N1流感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防病能力,只要科学、理性地做好群防群控工作,就一定能将疫情发生及其恶劣影响减到最低。
D.昨日,记者从武侯区获悉,该区在广泛学习相关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在玉林街道和望江路街道分别推行两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由此拉开了全区城市管理改革的大幕。
D
(A、成分残缺,应在“推迟”后加“履行”之类的词语;B、语序不当,应将“独立”调到“掌握”之前。C、不合逻辑,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换成“只有……才”;“ 疫情发生与减到最低”不能搭配,可改为“将疫情发生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减到最小。)
填空默写(每空1分,共6分有一个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秋天江上风光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北宋苏东坡《 》有云:“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3)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滚绣球》
(1)前赤壁赋(或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
(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按照干部退休制度的规定,不在其位的老领导应该不谋其政,但有些老领导却经常干预政务,向现
任领导提出许多不情之请,致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B.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都,它的城市品牌独具魅力、不可复制。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和现代前卫的时尚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既构成反差,又相得益彰。
C. 运动场上,各项赛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身着橘红色统一制服的青年志愿者们成了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个个倚马可待,活跃在运动场内外的各个角落。
D. 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B。
A项,不情之请:情:情理。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自己求助于人时的客气话)。B项,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C项,倚马可待:靠着战马起草文书可以立即完稿。比喻文思敏捷,写作速度很快。这里属用错对象。D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引:拉弓;发:射箭);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