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请以“开‘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和疏松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落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都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藏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黄斑纹,是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__。老人告诉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们的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就把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在山冈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蜣螂可能被人踩过,尸体已经变形,渗出的体液粘着两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蚂蚁紧紧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摇晃,但丝毫没有向前移动。我看了很久,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着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6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迸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急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

——选自《青年文摘》2002年11期

文章第三段首句写到:“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有什么依据?把它放在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试。”试析北方农妇砺刀与麻雀擦试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都写了蚂蚁,第四段与第九段也都写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

下列对此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采用多视角的观察方法,对生活在大地上的蚂蚁、麻雀、熊蜂以及人等生命的生活情状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这些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生灵们的写作主旨。

B.全文选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条感情的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集中地揭示了“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一主题。

C.文章在描写不畏雷雨而为女儿衔食的麻雀时说“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这是因为鸟的羽毛不会被雨水淋湿而失去美丽的光泽。

D.冬去春来的时候,作者说“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这种感觉是激发作者“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的兴奋剂和推动力。作者这样,也是为激发读者“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

E.文章最后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含蓄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热爱过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和为生活劳作着的美好。

 【小题1】(1)这一结论是从日本作家对日落的观察与“我”对日落、日出的观察感悟出来的。

   (2)把这句话放在第三段首句,一是对第二段的描述起了总结作用,二是引出第三段对勇敢但已死去的熊蜂的感慨。

【小题2】(1)两者除在动作相似外,更因为两者所磨砺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

   (2)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对大地上的生命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小题3】都不相同。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建造自己美观实用的生活家园的角度写的,第二次是从蚂蚁辛勤觅食的角度写的;第一次写麻雀写出了它们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状,第二次写出了麻雀为抚育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

【小题4】DE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山光”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悦”是___用法。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 情怀。

(1)“山光”句的意思是山中美丽的风光让鸟儿也怡然自乐。(2分)“悦”是使动用法。(1分)

       (2)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此类答案给1分)


解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盥(guàn)洗 朱拓(tà) 伺(cì)候 暮霭(ài) B:新正(zhēng) 榫(sǔn)头 嘲(zhāo)哳 栅(shān)栏 C:庠(xiǎng)序 跬(kuǐ)步 罪愆(qiān) 孝悌(tì) D:聒(guā)噪 俨(yǎn)然 畏葸(xǐ) 执拗(ni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梨花恒美

王本道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298f50100eyqt.html) - 美文——王本道:梨花恒美_泰山逸夫_新浪博“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如同纷纷扬扬的大雪,填满了山野峡谷,周遭世界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

我们忙不迭投身于充满绚烂而温馨的流变之中。一畦畦方正的梨园,千树万树横陈的枝桠之上,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浅素的嫩白,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竟然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恰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说眼前这无垠的梨园,与我居住的小城相距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况且这些年适逢梨花盛开的时节,也不止一次地在此路过,却只是浮光掠影,未能认真地光顾一次。而那梨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痴情地等待我的到来。面对这月白风清、水明沙净般的纯粹,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鲜明的节奏,忧郁且又浪漫的旋律,唱出了一个小伙子跟名字叫喀秋莎姑娘的恋情。遥远的节奏旋律和眼前的梨花不期而遇,心头也禁不住漫上了一阵或浓或淡的馨香。

常听人说:“人比花娇”,其实任何美女面对“花容”都会自觉黯然。清雅高贵的梨花静静地绽放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宛若一张张笑脸,笑脸上蕴含着唐诗宋词的古典韵味,这不加修饰的美当然会让美女们自叹弗如了。李清照当年可称得上是淑女加美女了,就连她也担心“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细看梨园中的一棵棵梨树,也是千姿百态,或蓊蓊郁郁、铁干虬枝,或瘦削峭拔,巍然兀立。有的枯槁中却见生出新枝,嫩叶在枝桠间簇拥成团。无论是干渴的沙土还是贫瘠的岩缝,它们都永远安详地守护在那里,借助于清风、蜜蝶传递着彼此间的爱。听当地老乡说,自祖上闯关东流落到此地,老几辈在这里生生息息,是这漫山遍野的梨树,才了却他们的衣食之忧。那众多的梨树中,有的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衍进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纷繁世象,功罪评说,都刻入了他们的年轮。值得深思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几天之内营造出一座摩天大厦;市场经济的肥水可以须臾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任何超人都不能高速度造出弹奏生命和弦的天籁,养育出百年古树!

临近中午,透过梨园主人敞开的窗户,参差的梨树之上繁密的花团依旧如流云泉涌般映入眼帘。阵阵花香袭来,飘向人们的鬓发、衣衫,浓浓淡淡,似聚还散。那满眼的梨花,蓦然让我陡生惆怅:落尽梨花春又了。毕竟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

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那梨花留给人的美是永恒的,何况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2009年5月2日《人民日报》)

通观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梨花的恒久之美?请分条列述。

答:

文章第四段结尾画横线的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义?

答: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梨花的美,后两段却一转再转,由美景到惆怅,又由惆怅到释然。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

文章第二段引用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前苏联民歌《喀秋莎》中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试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探究。

答:

【小题1】⑴梨花的温婉恬静、圣洁纯粹、清雅高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着恒久的魅力;⑵梨树在漫长的岁月衍行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⑶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小题2】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含义: ⑴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讲求快速多变,造成了现代人的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⑵历经沧桑的梨花,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通过对比,突出梨花的恒久之美。

【小题3】⑴真实自然,符合我的主观认识。⑵看到满眼美丽的梨花,喜悦之际自然担心其失去、凋零,因而心情由喜悦变为惆怅,然而又想到花落后有果实,有秋天的希望,也就不惆怅了。⑶这样结尾清楚地展示了梨花的未来,很好地扣住了标题中的“恒美”。

【小题4】⑴以歌喻梨花,梨花似一首古老的歌,愈久愈香;⑵以爱情喻梨花,梨花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愈久情愈浓;⑶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⑷总结前文,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圣洁与纯粹之美;⑸呼应第四段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解析:

【小题1】按点得分,三点,每点2分。

【小题2】手法2分,含义两点各2分。

【小题3】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

【小题4】内容和结构各3分,意对即可。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 。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懂得平衡的真谛。 ①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博物馆。 ②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或鲜花或镜头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 ③博物馆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非常漂亮。 ④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边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 ⑤萨班哲先生洞悉世事沧桑,彻悟了人生三昧。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⑤①③④②   D:④⑤②①③

默写文句。(6分,每小空1分)

17.(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__》)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柳永《望海潮》)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嬉嬉钓叟莲娃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高。考。资。源。网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__。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l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说明鲁迅先生对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持赞同的态度。

B.文中用“只是给予”的尼采“究竟不是太阳”来类比论证“只是送去”的中国虽地大物博,却没有达到“光热无穷”的地步。

C.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我们不能用鱼翅来宴大宾是因为鱼翅得来不易,宴大宾花费太大,付出太多,损失太重。

D.作者用“大宅子”比喻中国文化遗产,生动具体地语句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形象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E.“拿来”与“送来”本质不同,其区别在于主体不同,目的不同;“拿来”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送来”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为什么要对鸦片采取不同于鱼翅、烟灯、烟枪的态度?

当前国家、养生、网络、漫画盛行,从以上生活实例中选取一种,谈一谈用“拿来主义”怎样解决具体问题。

【小题1】BE

【小题2】(1)抛来与抛给有区别,抛给的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1分)抛来是中性词,无轻蔑、侮辱意味。(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1分)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1分)

【小题3】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对于有益的一面要存放供治病(2分)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使用,吃掉;(2分)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我们要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毁掉(2分)

因为它们喻指的事物不同,“拿来主义”主张采用“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不同态度。

【小题4】结合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如何“占有”2分,如何“挑选”2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1)意思对即可,共2分。

(2)意思对即可,共2分。

【小题3】意思对即可,共6分,只答最后总结性的语句,没有具体分析只给2分。

【小题4】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 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⑵ 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人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6c6a13d7083aad24.jpg]


解析:

2008年7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根据我国2005年底,在我国正规部门实现就业的农民工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调查显示正规部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到75%,非正规部门的签订率不到50%,情况令人担忧。那么,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

A.对农民工有利,对用人单位不利

B.是促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唯一有效形式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D.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

C……


解析:

本题考察签订劳动合同的现实价值。A的说法是错误的,合同对当事人双方都应该是有利的,B、D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