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如何理解本段的比喻句

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设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秦伯说,与郑人盟 C:鼓噪而攻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庆之收之以归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B:而子迁适使反。 C: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乃人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传剑论显 ②以天下之大过予人 B:①故发愤且卒 ②若属且为所虏 C: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②然后是非乃定 D:①则仆偿前辱之责 ②宇文新州之懿范

【 要 】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 (相约,誓约)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 (险要) C: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同"邀",邀请) 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 (总括、概括) E.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 《与尹师鲁第一书》(希望,想要) F.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吕氏春秋·察今》(需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