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似设是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的落脚点在于()。
A:性相近,习相远 B:克己复礼为仁 C:功利主义,常顾后虑 D: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马斯洛认为人性本善,人性的内核是基本需要或()趋向实现的潜能,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
A:A似本能 B:B性本能 C:C生本能 D:D死本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
A: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天”或“神”的意志或启示 C:人性本善 D: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
人性本善,生活为人们披上了不同的外衣,________,但“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总会时不时地显露出其光辉。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见其本心 B:不见其本身 C:难以明是非 D:难以辨真伪
罗洛·梅认为人性本善。 ( )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认为人性本善的孔子、孟子主张“德政”“仁政”,认为法家为暴政之学;而商鞅、荀子等则认为人性本恶,所谓的“人性本善”实则抹杀了法家的治世之功,主张以法治抑“恶”,强调以法治国。这从一个角度说明: ①哲学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哲学是一定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④人们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立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 )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