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4——6题,每小题3分,7题10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解析:

【小题1】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小题2】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小题3】“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小题4】(1)“计数”、“晓习”、“委”、“信”,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整体1分,共5分。

(2)“素”、“因”、“进”、“奇”,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整体1分,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选 择

武献卫

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去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临死前的紧__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的信念的真理性。

“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小题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和C不给分。一对一错给对项的分。

【小题2】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死也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互相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人性的义举和不悔的表现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

【小题3】①贯穿小说的线索②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突出主要情节,揭示小说主题

【小题4】例如:鲁米斯的做法值得赞扬(2分)

1、给死囚生的选择机会。2、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3、死囚最终的归回。其实爱能唤醒爱,信任能唤回信任、良知、责任。社会中不可能没有犯错的人,也不可能把犯错的人赶尽杀绝,“戴罪立功、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用爱心去浇注,在这种大爱中,必然能感动世人、促进社会整体的反思、进步、和谐和发展。所以鲁米斯赢得了人们的赞扬,也换回了死囚们的感恩回归。(若能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社会现实深入展开自己的看法更好。(4分)


解析:

【小题1】给分理由:D分析正确,细节较多,难度较高;B分析正确,难度不高;E原文为“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答案为“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的信念的真理性”,“善良”属推断成分。

【小题2】第一问:2分,答对任1点给2分。

第二问:2分,答对任一点2分。

【小题3】3分,每点给1分。

【小题4】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执拗(niù) 残骸(hái) 汗涔涔(cén) 畏葸不前(xǐ) B:尘芥(jiè) 聒噪(guō) 一刹那(shà) 休戚相关(qī) C:内帏(wéi) 踝节(huái) 守规矩(jù) 刎颈之交(jǐng) D:模样(mó) 戳穿(chuō) 啮齿类(niè) 残羹冷炙(zh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

(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某集体企业,由于生产任务较大,在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厂长强行让部分职工延长工作时间,每天加班工作,星期天也要照常上班,不让休息,到8月底,部分职工全月累计加班高达120小时,也不给加班工资。

(1)你认为该厂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厂做法违反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哪些权利?

(3)如果你是这些工人中的一员,你该怎么办?

【小题1】不合法。该工厂的做法侵犯了劳动者的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合法权利,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小题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略。该厂的做法违反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小题3】增强权利意识的和法律意识,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若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应拿起法律武器,到劳动争议和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或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解析:

【小题1】本小题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相对较低,要求根据案例表现对照劳动者权利作出合理的判断,材料中工厂的做法明显是限制休假和不给加班报酬。

【小题2】参照课本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共9项。

【小题3】本小题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上提供了一些常见的办法可以用来做答。

请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

例: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解析:

《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请举例说明。

《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作者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要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综合赏析《女神》。

《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著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国主义的激情。

  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力量,是《女神》的另一重要内容。无论是火中__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著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这是《女神》中很多诗篇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地方。

郭沫若对于大自然怀著深情。《女神》中有不少歌咏大自然的诗篇。  

《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诗集贯串革命理想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等郭沫若热情澎湃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为我国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代新的诗风。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赏析能力,要通过深刻理解作品主旨,体会各自的艺术特色,去异求同综合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有关能源技术问题的研究话题又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升温。它与能源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密切相关,也与石油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日益紧缺密切相关。

化石能源是国际上能源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化石能源的核心之一应当是洁净煤问题,包括煤炭转化(气化或液化)、洁净煤发电技术等。富煤少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而且这种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目前,国际上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是迄今世界上效率最高、最洁净的发电技术,其效率可达40—45%,二氧化硫、氮化物排放为常规带脱硫脱硝设备电厂的1/10—1/20。我国在煤的间接液化汽柴油技术方面也已取得重要进展,1000吨/年级的煤间接液化中试装置已完成。洁净煤技术的突破及其广泛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局面。

太阳能与风能、生物质能并称世界三大可再生洁净能源。在今天面对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之际,人们重认识到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之一是光伏电池,它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打个比方,如果将地球表面积的0.1%安装转换效率为10%的光伏电池,所转换的电能就可以满足目前世界所有能源消耗。目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约15%—27%,现在的关键是要解决成本问题。另外,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全国风能发电资源约2.5亿千瓦,已建风电场27座,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风能利用技术和发展差距较大,应当借鉴德、丹麦、西班牙等国家的经验,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快形成风能产业。在生物质能方面,目前美国学者已发现30多种富含油的野草,如乳草、蒲公英等。科学家还发现300多种灌木、400多种花卉富含“石油”。去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油菜籽的生物柴油含量由10%提高到40%,展现了开拓能源全新领域的美好前景。

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从高能量、少污染和燃料获取等多方面考虑,核聚变都将是核能利用无可回避的主流方向。因为可用于聚变的氘元素在海水中藏量丰富,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目前,世界上需要投资百亿美元的最大核聚变研究项目——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正在积极实施。去年,美国、欧洲以及我国都相继在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科学家们估计,2050年前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将广泛造福人类。

1.下列相关“能源技术问题”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煤炭的气化或液化技术,解决是化石能源的核心之一—洁净煤的问题。

B.生物质能方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开拓能源新领域得以实现。

C.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光化学效应共同作用,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技术。

D.从高能量、少污染等诸多因素考虑。核聚变是人类获取能源的理想方式。

2.下列有关“可再生洁净能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洁净煤技术的突破及其广泛应用,使化石能源可望成为可再生洁净能源。

B.太阳能是可再生洁净能源之一。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能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C.我国可再生洁净能源——风能的资源较丰富,风能利用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

大。

D.借助转基因技术以提高油菜籽的生物柴油含量,开拓了获取可再生洁净能源的美好前景。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核能文明”必将取代“石油文明”。

B.氘元素用于核聚变反应,其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C.海水中藏量丰富的氘元素,直接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

D.无须考虑燃料获取的因素,高能量、少污染始终是核能利用的主流方向。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洁净能源,终究要被其它能源所取代。

B.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将因示洁净煤技术的突破而有所改善。

C.未来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关键是要解决成本问题。

D.用于核聚变的燃料极为丰富,投资巨大的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其前景有理由看好。

1. D

2. A

3. B

4. B


解析:

1.A片面,解决洁净煤的问题,还应包括洁净煤发电技术等。B“得以实现”错,只是展现了前景。C“共同作用”错,二者是“或者”的关系。

2.化石能源不属于再生能源。

3.A“必将取代”过于绝对。C氘元素要用于聚变反应才能释放出能量。

   D应当考虑燃料获取的因素,且后一句概要不全。

4.B/光有洁净煤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广泛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艺术的真谛

孙家正

在目前风气之下,艺术研究实在是需要有人沉下心来,认真去做的崇高事业。现代化、全球化在迅速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喧嚣、太浮躁了。在这个追逐浮华功利的时代,需要有人静下心来,研究一点问题。

艺术研究是什么?仅仅是那些知识、技巧吗?艺术,说到底是人的情感的载体,而对于人的情感的忽视,正是现代社会的弊端之一。现在,艺术差不多成为了“技巧”的代名词!

我们走进书店,浏览报亭,官场的权术、商场的谋略、情场的技巧等,林林总总,往往都赫然标注着“艺术”二字。其实,当代社会应该重视的,人们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而艺术恰恰是情感的载体。选择了艺术研究,其实就是选择了对人及其情感的研究。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或者说是在文化的结构里,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如果离开了人的情感,不以真挚善良为基础,一切形式上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虚伪和做作。从这一点来说,艺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特别重视的。

20世纪人类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把人送上月球,又开始对火星和其他星球进行探索。人们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去探索那无穷的宇宙,但恰恰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研究。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宇宙,可惜,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浅薄,使人做出很多愚蠢而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选择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正确的、崇高的。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选择,这个时尚并不是广告上看到的那一类东西.而是指这一课题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法国作家马尔罗预言,“21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什么也不是。”

选择艺术研究,首先要以一种慈悲的情怀来研究学问。人要生存,要养家糊口,当然总得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但对于艺术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一个饭碗。选择对于艺术的研究,必须要对人有深层的关爱。对人,包括对他人,对自身,对整个人类,特别需要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慈悲情怀从来都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不竭动力。几年前我曾会见尼泊尔的一位fó jiāo 领袖。吃饭的时候,我悄悄问他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很多zōng jiāo ,fó jiāo 、jī dū jiāo 、tiān zhǔ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fó jiāo 中还有大乘教、小乘教,您对众多的zōng jiāo 有什么看法呢?”他说:“只要你心存慈悲,善待他人,信教与不信教、信什么教都无所谓。”这句话使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悟出了zōng jiāo 的真谛,那么,我们作为艺术的研究者,是否悟透了艺术的真谛呢?

其次,要有忧患意识。科技的发展给地球创造了很多奇迹。但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20世纪医学科技的发展使许多过去人类面临的灾难解决了,麻风病、天花、霍乱以及其他许多疾病都可以解决了,但是有一类疾病,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开始以强劲的势头上升,现在仍在大幅度地增加,那就是人类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疾病。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仅仅靠自然科学是难以解决的。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赖文化的功能。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滋养。

一种慈悲的情怀,一种忧患的意识,我想对于艺术研究,尤其不可或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沉下心来,既不为时尚所惑,也不为积习所蔽,不断地发现真理、接近真理。

(选自《书城》2007年3月号,有删节)

1.对“艺术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研究”的对象是人及其情感,而不是一般的知识、技巧。

B.“艺术研究”所指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技巧”,否则就因泛滥而变得庸俗。

C.“艺术研究”的结果可以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极大发展。

D.“艺术研究”中渗透慈悲情怀、忧患意识,就可以不为积习所蔽。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是一个追逐浮华功利的社会,研究艺术可以使人内心宁静、心灵崇高。

B.艺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可以使人的理性更为发达,理性的内涵也更丰富。

C.作者引用马尔罗的预言旨在阐明,研究艺术在21世纪会是一种时尚,选择研究艺术是正确的、崇高的。

D.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是感性的产物,没有真挚善良的情感作基础,就会变得虚伪和做作。

3.作者在与尼泊尔fó jiāo 领袖的谈话中获得了什么启迪?“艺术研究”的真谛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作者提出了研究艺术的两个条件:慈悲情怀、忧患意识。请根据文本信息分条阐释其内涵,并说明作者提出这两个条件的现实针对性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1.A.

2.B.

3.作者在与尼泊尔fó jiāo 领袖的谈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慈悲情怀是洞见艺术真谛的首要条件。“艺术研究”的真谛就是关怀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精神问题。

4.慈悲情怀指对他人、对自身、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忧患意识指解决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使人能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艺术责任感。作者的这两个条件是针对当前社会  追逐浮华、喧嚣浮躁的时代风气提出来的,目的是希望研究艺术的学人能沉下心来,不为时  尚所惑,不断地发现真理,接近真理。


解析:

1 A.原文为:“仅仅是那些知识、技巧吗?”这句表明:艺术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知识、技巧,但包含知识、技巧。

2 A.第一自然段说,艺术研究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有人静下心来研究;C.马尔罗的预言意在说明文化发展对21世纪的发展的重要性,作者引用此预言,旨在阐明艺术研究能帮助人类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对21世纪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应该是理性的产物。

3.作者在与尼泊尔fó jiāo 领袖的谈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慈悲情怀是洞见艺术真谛的首要条件。“艺术研究”的真谛就是关怀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精神问题。

4.慈悲情怀指对他人、对自身、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忧患意识指解决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使人能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艺术责任感。作者的这两个条件是针对当前社会  追逐浮华、喧嚣浮躁的时代风气提出来的,目的是希望研究艺术的学人能沉下心来,不为时  尚所惑,不断地发现真理,接近真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